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晓宁

  【摘要】体育场馆是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所组成的整体。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中,要注重资金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做好严格的经营运作,同时还要引进管理人才,做好管理队伍建设,聘用专职体育指导人员,进而构建更为高效的高校体育场馆。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建设 管理 资金投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快速进行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缺口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在20世纪末,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进一步加大,这也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在提高整体人口素质上,有着诸多的发展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的前提下,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学校师资力量的单薄,硬件设施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更新换代迅速,而软件设施相对滞后,校内难以形成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氛围。在高校体育馆前期与后期的问题上,体育场馆建设、投入使用、经营与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采取措施延长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提高对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在这个纲要里,明确地制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与课下运动健身的需要。但是,在大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中,还是主要以传统的田径、乒乓球、游泳、体操、武术等竞技单元为主的运动项目场所,并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建能提供人们娱乐、健身、休闲的设施建设。显而易见,这种只能满足单一的竞技运动模式配置的高校体育场馆是达不到新的指导纲要需要的,更不能满足临近社会化的、蒸蒸日上的高校人才训练计划要求。
  以下,就以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入手,深入探讨如何构建高等学校体育场馆,使之达到高等学校体育领域发展的预期目标。
  前期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随着高等院校进一步扩招,其体育经济领域的投入与实际产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日本平均每400人就拥用一个体育设施,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平方米,而我国仅人均0.65平方米,而以上数据同时显示,高等院校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这极大地阻碍了高等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限制了高等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维护一般是由学校单一方面投资,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10%。例如1995~1996年,澳大利亚体育用于修建体育场馆和基础建设的经费预算占42.7%,日本用于学校体育设施的补助经费占地方公共团体部分补助预算总额的1/3。相比而言,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建设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国家教育部的经费拨款,这样极有可能因为经费短缺、时间仓促,造成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中达不到预期工程效应,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因此,在对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的前期建设中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可以打破行业、部门、区域的限制,积极鼓励社会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参与体育场馆投资建设,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投入建设,院校可以提供建设人才、技术等资产,共同加入到体育场馆的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完善的投资机制。其中,国内某些参与大型赛事的体育品牌就可以考虑进入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中去,相信这也是不逊于广告赞助的既得利益。
  中期建设:做好经营运作
  在高等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中期建设中,同时也要遵循市场化运作。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是一项永久性的建筑工程,投入大,运用久远,建好后不会发生变更的情况。因此可以运用统一规划资金投入,减少盲目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体育场馆建设是政府、体育局、学校和企业这4个部门相互之间的合作工程,为防止出现协调缺乏,影响整体布局而导致的重复建设、档次低、质量不过关、功能单一的情况出现,体育场馆在建设时,应从各部门抽调人员来做管理指挥部门,从而加强统一规划,集中资金有计划按步骤实施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建设。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举办中就有北京高校的体育场馆被拿来做体育赛事的场所,这极大地加速了体育场馆建设脚步。现在,国内部分高校也正在积极争取举办国家级大型体育竞赛赛事,一方面能促进体育场馆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校知名度,既能提高社会影响力,也能提高高等院校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建设中,必须结合区域特色,交通文化环境等影响因子,注重生态建设和谐发展,决不能追求片面唯美,盲目建设,不注重实际需要。在总指挥的决策中,应做好总体规划,科学合理配置,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控,注重工程质量的把关。在资金的划分上,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在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建设中期阶段,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施招标、投标、竞标等项目流程,促进场馆建设的科学化、市场化、利益最大化,达到建馆的预期目的。
  中期建设:引进管理人才,做好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体育场馆是以服务学生为主,想做好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工作取决于管理者和管理者的素质。想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就应该有高素质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
  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呈现出诸多问题: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场馆开放时间、服务内容以及管理方式上没有相应的规定,即使有少量章程的制定,其管理上的制度化、严格操作上也不足,学生对场馆的使用强度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相对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同时,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很少与外界联系,大多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封闭管理,难以吸引社会人员的加入,降低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减少了资金的来源,造成学校体育场馆的资源浪费。
  在高校中,一般是由学校闲置的后勤人员兼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相当大的程度上,这部分人是没有受到管理业务培训,无法集中贯彻实施规章制度,更不用在制定上能参与发挥自己的意见。同时,其自身的爱护设施的意识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校体育场馆管理制度以及拉动了运行模式的滞后。
  因此,引进管理人才,做好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场馆管理措施,既要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又要保护学校的固定资产,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进行。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既要有相关的管理学专业背景,又要了解市场学知识、法律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素质,只有在树立全新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才能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
  在引进管理人才的同时也要完善用人机制和人才考核机制。在人才选拨上,要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魄力,可以采用内部选拔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内部选拔人才,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做事热情,从外部引进人才可以给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带来新的管理方法,促进管理方式的创新。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制度,能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组织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参加专业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体育场馆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后期建设:聘用专职体育指导人员
  在高等院校中缺乏专职的体育指导人员,而在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第一条就明确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看出,是开展大众体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它明确主导了社会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因此,在高校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聘用专职的体育指导人员。
  在高校中,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得到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但是在课后没有相应的指导,专业指导人员能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组织管理、指导健身、传授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但是,在体育强国的背景下,虽然有着众多的体育专家优势,在高校中却很少配备专职的体育指导员。
  因此,在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的后期建设中,要聘用专职体育指导人员。可以调动体育教师参与专职体育指导人员,也可以向社会吸收优秀的体育人才,拓宽高校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引进途径。在聘用专职体育指导人员时,也要注重完善其培训力度。在指导人员与教师的培训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专职指导人员面临的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程度更为分散,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应用性,同时还要具备指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构建一个良好的体育场馆能极大促进学生学习热情,能引导校园良性健康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体育场馆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体育场馆建设的前后期要注重资金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做好严格的经营运作,同时还要引进管理人才,做好管理队伍建设,聘用专职体育指导人员,才能构建更为高效的体育场馆。(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体育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