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校企合作空间的新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炳南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而校企合作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互惠双赢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然而,高职院校的“供”和企业的“求”形成了矛盾。一方面,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大量的技术工作找不到人去做。根据办学实践经验,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校企合作空间,是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就为高职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高职教育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理应面向市场,应企业之需,培养出技术、能力兼备的合格人才。
据调查,我国现有的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原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从前,它们就与企业发展生存息息相关,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引进、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学校与企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甚至不少学校的发展都依托于企业的成长。那时侯,毕业生全部都能找到工作,因为企业可以直接接收毕业生。而如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如何保证学生就业渠道的畅通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将从拓宽校企合作空间的角度,对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根据企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高职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是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被动的现状呢?高职院校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品牌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利用专业优势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决策,由此制定了高达5万亿元投资的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吉林省明确提出了以长春客车厂为龙头、建设全国最大的轨道车辆研发制造基地的目标,同时还制定了包括“汽车下乡”在内的产值达到4200亿元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据此,吉林省的高职院校就应审时度势,抓住市场机遇,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科建设。学校有关部门要贯彻“专业联系产业”的发展思路,其专业建设要紧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与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新要求紧密结合,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朝阳产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有必要重点建设一些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特色专业,从而使专业建设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同时还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主动走上快速发展、内涵发展、与行业产业共同发展的轨道。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和学生。学校要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信息,以此来确定或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另外,校企还可以共建实习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工作环境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实践,感受到工作的艰辛。这不仅能使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其职业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另外,为了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学校还要大力推行“双证”制度。校方可与相关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学生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学生毕业时,除获得高职毕业证书外,还必须获得相应专业的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由此促成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并举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样,毕业生自然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根据企业需求,促进课程建设,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要体现高职的特色,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又要依据企业岗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三者的比例关系。校方要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注重学生实用技术与规范经验知识的获得,强调实践知识的体验,充分考虑教学的定位、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建立适应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为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校企可以联合组建跨行业、跨部门、多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由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校有关人员还应深入企业,了解岗位任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再以此为依据加强课程建设,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为了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学校还可以采用小订单培养方式,单独安排课程,再通过顶岗实习等环节,使毕业生直接服务于企业,由此大幅度缩短了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进而可以节约了企业、学生和学校的成本,最终实现三方共赢。另外在教学形式上,需要采用工学交替、模块教学、2+X等动态、灵活的组织形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
再者,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校方还要全方位地参考企业的发展理念,使学生所学的就是企业所需要的,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上岗作业,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此方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一些尝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伴随铁路行业的改革,铁路局以下的所有铁路分局都被撤销了。受布局调整和站段合并的影响,职工的岗位、工作标准及要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学校主动与铁路企业沟通协调,共同制订、编写了培训教材和讲义,并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作为教学目标。这样,学校不仅及时掌握了铁路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
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满足企业需求,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企业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为企业提供智力与技术上的支持,以满足企业发展、扩大经营的需求,进而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在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那就是学校的教育质量、活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专业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科研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增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实践教学与实际操作融合在了一起,有效提升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也造就了一批企业公认的专家和名师。例如,铁道机车车辆系主任王学明副教授等15名专业名师多次参与沈阳铁路局、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部门、企业的技术攻关,为企业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难题,被多家企业聘为技术顾问。通过这种校企间的合作,学校不仅为企业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同时锻炼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得心应手,进而为企业培养出素质、能力一流的人才。
随着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企业对员工技术业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需要针对员工开展了广泛的全员演练和技术比赛等活动。由于一些运营设备具有特殊性,通常只能处于正常运用状态,无法进行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演练。这样,学校实训基地的设备、场地能够满足企业员工演练的需求,为企业举行技能鉴定、技术比赛、业务考核等活动提供了资源保障,由此为校企合作拓展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根据其实际需要,也愿意为学校投入资金,更新先进设备,改善实训条件,扩大实训功能,将实训基地建设的更加完善,实现双方的互惠双赢。以铁道部沈阳铁路局为例,他们向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捐赠了内燃机车、客货车辆、提速道岔等最先进的铁道运营设备,使该校的铁道综合演练基地成为沈阳铁路局特有工种实际技能鉴定的考试点。该校教师结合现场作业标准,建立了竞赛试题库并设置了实操作业项目。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紧密围绕铁路大提速、长吉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长春客车厂动车组基地建设等企业重大建设项目,积极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并为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上的咨询与指导。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高职教育及企业管理实现现代化,促进教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之,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作者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2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