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秀凤

  [摘要] 以“任务驱动”教学思想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老师只是指导者和辅助者,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与协作探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 自主协作 创造性思维
  
  
  伴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了小学的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也从原来的“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近年来,我们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逐步改变了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前提出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1.1 基础性。任务的获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技术的教材不断更新,但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学好了基础知识,就能实现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要正确确立教学目标,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
  1.2 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数的教学内容属于技能性的知识,“任务”在教材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作为教学目标的任务,要很好实现的,首要的是技能,只有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才能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1.3 作品性。任务驱动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件作品,即课前教师提出的表象目标。表象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又是课堂教学的终止,它是课堂教学本质目标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表象目标的获取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检验本质目标是否实现。如《信息技术》第四册的《制作课程表》一课,表象目标是完成一张课程表的设计,其本质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用Word制作形式多样的表格。
  2 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环节
  2.1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2 确定问题。让学生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2.3 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需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 协作学习。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阐述,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2.5 效果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要有效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任务驱动,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设计
  3.1 放下包袱,把任务交给学生们,也把完成任务的权利和动力交给他们,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掌握应用软件共性的概念、操作规则和方法,以及自学新软件的能力上来。在设计《初识Word》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考虑的:由于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时间有一年多了,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软件的常用启动方法:①双击桌面图标;②在“开始”菜单下面的“程序”菜单中寻找。同时,不排除部分学生早已使用过该软件,甚至会使用“开始”菜单下“运行”子菜单,直接运行可执行文件的方法。因此在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只是探索问题的引导者、完成任务的协作者和伙伴,而学生们才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没有告诉他们答案,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们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学会使用Word这个软件写出作文,首先就必须要启动这个软件;为了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伙伴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彻底转变,改变了那些满堂灌、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良现象,教师不再是灌输者,除了传递知识外,更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和伙伴。当学习任务提出后,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手中的书本、计算机甚至网络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并最终找到答案,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新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去探索新知识、完成新任务,学起来更为轻松。这不仅使学生们体验到探索的甘甜,而且对培养和发扬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引路子,让学生们互帮互助,在协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我们更注重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学习”的方法,当学习任务提出后,老师、同学都可以是学生们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协作伙伴。在协作中,学生们的探索意识被大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常常把自己定位在“向导”、“参谋”的位置上,而把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大大提供给学生们,这种抛砖引玉式的教学给了学生们极高的协作机会,并使得他们在集体协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尝到更多的甜头,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会当小板报编辑》一课时,当我提出任务后,首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了在哪些软件环境下可以制作小板报以及小板报中图文混排的制作方法等问题;接着让他们相互协作分组收集、制作、加工资料并汇总;最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信息进行处理、完成任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协作精神,在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上网收集资料、制作加工图形、作艺术字的处理……这样,学生们的旧知识运用得更灵活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3 以探索性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多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针对一个任务,解决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寻找进入“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方法时,既可以从“开始”菜单下找到“Microsoft Word”快捷方式后进入“Word”软件;也可以利用“开始”菜单中的“运行”来运行WINWORD.EXE软件;如果桌面上有快捷方式,还可以直接双击这个快捷方式进入“Word”。学生们既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到自己的方法来完成任务,也可以查阅资料,甚至询问伙伴来达到目的。在这里我们更注重的是完成任务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途径,注重的是掌握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学习某一软件,让学生们在真切的体验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3.4 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帮助学生们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画图”里有很多工具,对于这些工具的作用及用法,是由教师一一介绍、学生们死记硬背呢?还是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从而了解并掌握其用途呢?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我选择了后者,首先利用多姿多彩的示例图引起学生们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然后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画图”软件的功能,通过相互协作、共同研究“画图”,从而了解和掌握这个新软件。这样使学生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要引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就必须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真正发生兴趣,使上课变成有意思的活动。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正是这种以有意义的、本课能达到的任务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中,我们以探索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活动中去,支持他们从各个方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鼓励他们多渠道、多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教给他们针对任务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 李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