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薇
[摘要]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或者说国际化与民族化两股力量形成两股风潮,席卷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音乐教育领域也展开了关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索与研究。由于目前国内音乐实践的复杂性。以及世界化的冲击,本土化必须分为宏观的本土化与微观的本土化。只有这样,对当下复杂的音乐现实才可以进行合理的诠释。
[关键词]音乐教育;本土化;多元化;世界化
[作者简介]黄薇,广东金融学院公共课基础部讲师,广东广州5105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202-03
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或者说国际化与民族化两股力量形成两股风潮,席卷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音乐教育领域也展开了关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索与研究。这种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解构长期以来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的教育模式,进而解决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中西问题;第二,如何建构基于西方教育模式中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进而复兴中国音乐文化;第三,在国际化与民族化观念夹击之下的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以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如何定位和建立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而更好地、各司其职地有效推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进程。
我国高校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当属2009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无论是宏观的本土化研究还是微观的本土化探索,都走进了整个学术界的视野。基于此,本文拟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目标定位、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意义等进行探索。
一、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目标定位
由于目前国内音乐实践的复杂性,以及世界化的冲击,本土化必须分为宏观的本土化与微观的本土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当前的复杂的音乐现实进行合理的诠释。所谓宏观,具体指中国传统音乐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应对世界化;所谓微观,具体指中国区域音乐如何面对现代化的进程,如何保护与传承。当前世界的特点是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全球化其实质是一种多元化而非一元化。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和对话。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创立的“全球本土化”(Gloealization)一词,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的抗争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同样,在这一背景下音乐教育也面临自身的“全球本土化”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彻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探寻适合本土音乐教育环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并为世界音乐教育之林贡献力量。
世界各国对于本土化音乐教育都非常重视。本土化音乐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本土一员所应具有的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强化学生与本土音乐文化难以割断的文化和心理联系。我们强调本土音乐教育就是要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课程体系和教学法的制约,进行本土音乐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建构自己独立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二、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意义探寻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标准来衡量所有文化和判断它的高低。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就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本土知识,是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由于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结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也是他者所不能给予的。西方文化之所以可贵在于它的独特性,而不在于它的普遍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都在思考全球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要意识到世界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的音乐,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音乐文化价值的平等性,西方音乐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有的学习者都应该有机会参与学习他们自己文化的音乐。
音乐教育全球化就是要求人们去理解、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促进世界的理解和交流。这就要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旧有观念,理解并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它们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分不清西方和中国,教育内容还是以西方音乐特别是欧洲音乐为主,如西方的乐理、美声唱法、和声学、视唱练耳、钢琴等,而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内容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内容更少。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音乐教育理念,使得一些人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有着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好像只有外国的音乐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才是世界的、先进的,一提到中国的民歌、戏曲,似乎都是“土气”、“简陋”、“下里巴人”的,有的甚至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它们,认为是落后的、没有价值的,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扭转这种不利于中国音乐教育、不利于世界音乐多元化的局面。
音乐教育有利于我们摒弃西方音乐的先进和本土音乐落后的这种二元对立的认识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已连续举办三年的“2010上海世界音乐周”今年将正式移师世博园内,全世界约23支表演团体集中亮相,在世博园内最大的户外舞台“博览广场”演出55场,“世界音乐周”可谓一次名副其实的“音乐世博会”。曾经参演音乐周的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此次将有150位来自贵州山区的侗族人民,在世博园区内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中国复杂的多声部复调合唱,传递侗民族的真实生活。来自上海的青年二胡演奏家赵磊将携手中、法民族音乐家推出作品“二胡无限动”,以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无限想象和即兴旋律。而非洲布隆迪的国家鼓乐团将再度亮相世界音乐舞台,在世博园区内呈现令人炫目的非洲打击乐的震撼之声;“上海世界音乐周”聚焦“世界音乐”这一主题,以更集中的视角、全开放的形式,引领游客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其中不乏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本土音乐和世界音乐交融的盛大集会,也是世界音乐多元化的集中体现,这将为我国本土音乐的发展构建更高更好的模式,也将为我国高校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丰厚的养料。
三、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措施
首先,教育者应接受多元化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民族属性和民族文化影响予以重视。课程设置
和教材编写中不仅应包括主流音乐文化,还应当体现非主流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特征,建立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异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挖掘本民族的艺术宝藏,彰显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在全球一体化“和而不同”的共融文化环境中具有平等交流的话语权。毋庸置疑,多元化音乐教育是达到跨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其次,加强对中国本土音乐的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因此,在高校音乐课中要合理安排中国本土音乐在教学中的比例,要增加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开设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讲座。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进而达到正确认识和赞赏中国文化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广阔的民族音乐环境和丰富的音乐实践,选择当地优秀的民间歌舞体裁作为实践课的内容;聘请有成就、有修养的民族艺人和从事本土音乐文化研究的专家来校任课或讲座,并举行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民族音乐精品课程的建设等。
再次,普通高校可以开设《世界音乐》使学生在了解欧洲音乐的同时了解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的音乐,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世界音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高校已开设《世界音乐》的仅限于少数音乐院校。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及收集有关世界民族音乐的音像资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应定期进行师资培训,改变我国图书、音响出版公司大量出版和重复出版西欧作曲家作品的现象,促使其出版世界民族音乐的图书、音乐资料。
最后,还应从微观层面关注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在发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同时要看清楚我国的特殊形式与国情,要最终达到世界音乐多元化,我们必须首先发扬本国自身的音乐多元化,然后再致力于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我国才能在世界音乐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在微观的本土化方面,已有部分音乐专业院校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呼伦贝尔师范学院音乐系开设长调演唱大专班,江西赣州师院和梅州嘉应学院先后将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引进课堂,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遵循“借鉴当代世界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依托云南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抓住音乐教育的基点、特点、热点来建立专业学科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走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路子。泉州师范学院也成功地培养出了首批“南音”方向的本科专业人才。他们的教程除了介绍“南音”的乐学理论、乐事活动、音乐流布、音乐构成等,最突显的特点是强调把“南音”置于泉州乃至闽南文化发展的脉络中传承、认识、研究。专门立足于本地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就近取材,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为当地的文化传承作出积极的努力。诸如此类的成功例子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同时,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把本土音乐资源纳入到地方性高等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已不是难成之事。
目前国内的高校音乐教育的本土化虽然在体系构建、运行模式等方面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随着民间、政府、学校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华文化反思的进程的推进,本土化研究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校音乐本土化研究过程中,不能为了求新求异而没有底线地任意改变本土音乐的审美品格。本土化必须投放在整个具体的文化语境中研究,而且要注意音乐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让本土音乐重新回归民间,在重塑中国人音乐文化精神中发挥作用,把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作为中国人心灵归属的重要文化活动。让中国音乐文化以各种审美姿态重新介入到中国人的心灵结构中来。
[责任编辑:白 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