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语境与翻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蜜
[摘要]翻译实际上就是基于语境问,特别是文化语境间的意义转换,把握文化语境是翻译的核心环节之一;文化语境主要包括:思维模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地理文化和人文历史文化等的差异,这些因素翻译有着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影响着意义的传输;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是两种能有效地利用文化语境进行意义传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文化语境;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王蜜,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31-03
文本的本质在于文本所承载的意义,而意义的生成和传输受制于其所处的语境,任何的创作实际上都是作者自身特定语境的一种“自然延伸”和“本能表达”,从一定的角度说,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语境的沟通和转换,也因此,语境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语境主要有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任何文本的意思不仅仅存在文本里,而且存在于读者(译者也是读者)赖以存在的文化语境里。
一、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诺斯基最早提出了语境的概念:“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学者张维友在他所编著的《英语词汇学》一书中指出:语境是一个词在词群、从句和句群中出现的环境。从狭义来说,语境是一个词所在的那句话,那段话或那一篇话,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上下文”;从广义来说,语境还包括说话的时间、地点、周围事物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等种种不言而喻的情况。关于语境的类型,马林诺斯基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简单地说,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是指语篇产生的环境;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植根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此外,也可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是显性的语境,非语言语境是隐性的语境。不管是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抑或显性语境、隐性语境都对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产生很大的影响。
文化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主要包括知识的储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文化是通过学习谚语、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艺术等形成的,其能代代相传。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物质的东西如城市、组织、学校,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等非语言的东西。概括起来说,文化语境指的是那些对语意有着制约作用的语言之外的因素,包括使用语言的具体情景(话题、时间、地点、场合等)、话语使用者的主观因素(心理、情感、性格等)以及大社会背景(时代、民族、政治、文化等)等多种因素。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文化语境反映一门语言所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是语言意义的载体,同时又赋予这种语言以意义。
二、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决定语言的深层含义。在翻译中,能否准确地认知语言语境,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语境认知能力,取决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知识和行为习惯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影响翻译的文化语境的因素主要有思维模式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地理文化和人文历史的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萨丕尔(sapir)和沃尔夫(Whoff)认为,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并制约人们的思维。洪堡特甚至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其精神,其精神也就是其语言。因而在翻译中信息的编码、传递和解码必然会受到原语文化和译人文化的制约。
思维方式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路径和思维定势。就东西方文化来讲,中国思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象征性和暗示性;而西方则重视语言的分析性、逻辑性和形式结构化,这些差异在书写形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英语的书写形式不仅要分段,有标点,而且举手字母要大写,层次条理一目了然。除了视觉层次之外,英语还重视主体结构和主体句。更注重过渡连接词的关联作用。在英汉翻译中原语文本语义的连贯常常很难在译文中保留,调整、补偿或增添也就成为必须运用的常规翻译方法。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国家。人们长期受到宗教文化的耳濡目染,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反应在语言中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影响着双语的翻译。民族、宗教文献所描写的内容往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翻译这类文献时。要求译者在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阅读大量的有关背景材料,形成先有、先见和先把握,从而进入原文的历史文化语境,挖掘文章的真正含义。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 proposes and god disposes”(由人提议,上帝决断)“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而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佛教为主导。“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佛教传人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意识的不同,以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成为他们经验中的重要部分,左右着他对世界的理解与表达。影响人们价值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等特征。
年龄在许多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但是各个文化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在东方文化中长者是智慧、权力和权威的象征。如汉语中经常说“老师傅”、“老干部”,“马老”、“王老”、“李老”甚至成了少数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有的尊称。与此相反,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价值,青年代表
着未来,象征着无限的可塑性和可能性。在人们眼里,“It’s great to be learned,it’8 greater to beyong,”这就是将“老人”简单地翻译为“old man”或“old hdy”往往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翻译效果的原因。东西方的价值差异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人们普遍将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作为这一精神的概括,被赋予了积极意义,英语中也就出现了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或个人意志的表达,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而在中国,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私自利,被蒙上了一层贬义色彩,因此在翻译时将两者对等起来是不可取的。
(四)地理文化和人文历史的差异。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例如美国的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就是该州境内有蜿蜒起伏的阿巴拉契山而得名,因Massachusetts在印第安语中为在大山冈上之意,如汉族习语“有眼不识泰山”。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来比喻敬仰的人或有重大价值的事物。英语中也有此类习语。如:“All roads lead t0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在语际翻译中要尤其重视。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三国时的蜀国名将关羽兵败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三、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策略
既然翻译受制于文化语境,那么,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文本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语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译者要想真正把握和表达原文思想,不仅要有全面的学识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淀,还要掌握必要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是两种积极应对文化语境影响的翻译策略。
(一)“异化”翻译。“异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这种翻译的目的在于把读者带入原文化整体语境中去,再通过对原文化整体语境的了解去把握文意。一方面,这种翻译顺应了全球化的大潮,在全球化的大潮面前,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广泛,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地球村”、“全球化”正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熟悉和了解外部世界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也就是说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能获得相同的文化语境的情况下,“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异化”翻译的本质在于把意义还原于原生态的文化语境中去。
(二)“归化”翻译。“归化”翻译是用与源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词语,其长处是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概括地说,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翻译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例如:英语习语“east pearlsbefore swine”译成汉语,不会是逐字翻译,而是译成汉语里有对等意思的成语“对牛弹琴”或“明珠暗投”。虽然是用译语的词语来翻译源语词语,但它们的文化语境是对等的。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备文化意识,对各种文化持平等态度。在能够使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传递原文文化形象和内涵,保持源语与目的语问的文化语境对等。进而获得好的译文。
[责任编辑:郭竞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