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社会和谐的消费伦理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履香

  [摘要]文章指出,消费伦理观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主义泛滥使人类面临重重危机。追求公正性与可持续性,在消费活动中遵守适度消费准则,实现可持续消费是社会和谐消费伦理观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社会和谐;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
  [作者简介]黄履香,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哲学硕士,广东广州510450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050―04
  
  消费伦理观是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包括消费道德意识、消费道德规范、消费道德观念,对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人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看来,消费伦理观制约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均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直接影响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探索与当前社会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观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消费伦理的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消费伦理多以节俭为美德。中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几乎都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倡导节欲甚至禁欲。孔子在评论晏子过于节俭而管仲不事节俭时说:“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认为俭能长久,提倡俭朴反对浮华:“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2’墨子认为节用方能强国,告诫统治者“节俭者昌,奢侈者亡”,节用才能消除“饥则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状况。《左传》则将节俭与奢侈作为善恶对立的两极:“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明显地表达了俭是天理,奢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尚俭去奢。节俭不仅被视为美德,而且是达到至善至德境界的道德修养方式之一,使人清心寡欲,克制而谨慎。子贡评价孔子:“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节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传统消费伦理观之所以贯穿节俭之风有其历史必然性。从社会经济层面来看,我国古代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不发达,绝大部分产品依靠手工生产,这种原始落后的自然经济为社会提供的物质资料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消费需要,社会的消费需求长期停留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层次,解决人的温饱问题一直都是人们的追求目标。在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状况下,节俭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满足消费需求的消费方式。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看,古代社会实行专制统治,统治阶级不受监督,生活奢侈浪费、荒淫无度,“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然而,这种挥霍是建立在大肆盘剥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基础上,不仅破坏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原始经济结构,更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政权频繁更替,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从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也需要节俭以规范消费行为,平衡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地位。因此,在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下,节俭强调对物质需求节制、对消费欲望抑制,体现了自觉、自主、自律的理性精神,是与当时社会实际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现代消费主义的伦理缺失
  
  然而,当社会步入商品经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这时,长期被社会颂扬的节俭反被视为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节俭是导致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罪魁祸首:“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相信,要改进局势,他们本国和邻邦所能尽力的是,比平常更多地节约些……但是目前环境下这样做却是一个重大错误……节约的目的是使工人解除工作,使工人不再从事于房屋、工厂、公路、机器之类的资本货物生产。如果可以用于这类生产目的的上述资金,已经有了很大剩额没有使用,这时进行节约的结果只是扩大这种剩额,因而使失业人数格外增加。还有一层,某个人在这一方式或另一方式下失去工作时,他的花费能力就有了萎缩,这就会进一步造成失业,因为别人原来为他生产的事物,他现在买不起了。这样就使情况一天天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猛烈抨击节俭的同时又极力宣扬高消费,鼓动人们负债消费,尽情享乐。于是,现代消费主义取代了节俭成为了时尚并迅速风靡全球。与节俭相反的是,现代消费主义的道德准则是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把人生价值定位在物质财富的享用之上,“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单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消费主义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因。经济居世界首位的美国在消费主义号角下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消费对其GDP的贡献达到70%左右,很好地满足了资本扩张和资本家财富爆炸式增长的贪欲。然而,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消费主义是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价值目标相冲突的,是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物质主义,是导致贫富悬殊、社会失衡的畸形消费伦理观。
  1 消费主义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在消费主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消费观念主导下,人们为消费而消费,不断淘汰款式陈旧而性能良好的物品,不断追逐时髦,追求舒适,时尚消费、一次性消费泛滥。然而,在方便、快捷、舒适、时尚的背后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英国人每年抛弃25亿块尿布;日本人每年使用3000万‘可随便’处理的一次性相机……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刀、27亿节电池、1.4亿立方米包装‘花生果’的聚苯乙烯塑料和3.5亿个喷油漆的罐子,再加上足够供给全世界人每一个月一顿野餐的纸张和塑料制品。”挥霍、浪费使自然惨遭毁灭性破坏,温室效应、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消费主义使人异化。消费主义使人物欲至上,片面追求物质享乐,把人生价值定位于享受豪华、舒适、时尚生活之上。然而,人的需要是多维的,除物质需要之外还有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消费主义使人类本质上的多维性简化为单一的物质性。物本为人所创,服务于人,但在消费世界里,物包围人,困扰人,使人成为了消费物品的机器,被物所异化。这种异化导致人的本应追求超越物质生活的高尚精神消费被物质消费所取代,致使社会畸形发展――物质文明丰富而精神文明匮乏,突出表现在人们的责任心不足,进取心减退,幸福感下降,精神颓废,道德堕落,游戏人生,赌博、性乱、吸毒等社会问题频繁出现,体现出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严重失调。
  3 消费主义使社会失衡。消费主义鼓吹高消费的实质是为了资本的迅速增长。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打着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号,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不断占领发展中国家消费市场,赚取高额利润。然而在资本退去之时,剩下的是环境污染、资源耗尽、贫病交加,致使穷人与富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加剧。
  
  三、社会和谐消费伦理观的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消费主义,显示出很强的消费主义倾向。据中国社科院在京津两地关于居民日常消费生活的500个案例调查分析显示,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人占了77.3%,远高于不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人(只占22.7%)。如果我国消费主义盛行,那将重蹈美国社会的覆辙,这对于一个超过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的消费伦理观,引导人们科学、合理、适度消费,自觉抵制消费主义刻不容缓。
  1 树立可持续消费道德观念。现代消费主义因其物质性、非自主性、不公正性、不可持续性的价值取向受到世人谴责,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新的消费伦理以取代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可持续消费道德观念。所谓可持续消费,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解释说:“它是一个提供服务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减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的消费模式。”从中可以看出,可持续消费内含的伦理意蕴是追求可持续性、公正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关系平等的生态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自然只具有工具价值,人是自然的主宰者,可以肆意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以满足人无限增长的物质欲望。然而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土地沙漠化的不断扩大,飓风、海啸的频繁肆虐,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消费观是不可持续的:人的物质欲望在无限膨胀,而自然资源却逐渐枯竭!生态价值观则认为人内含于自然,融合于自然,人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的成员,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要转变增长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业革命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倾尽全力发展经济,实现了GDP的高增长,虽然较好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要,但也伴随着空气浑浊、污水横流、气候失常、疾病肆虐、社会冲突……我国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同样出现过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方式势必造成消费不可持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动保护好自然环境,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由资源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转变,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 遵守适度消费道德准则。现代消费主义因其奢侈浪费受到许多著名学者批判,他们大声疾呼:“人们应当以节约积储为荣,而不是以花钱和弃旧为荣。”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规定“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因此,让节俭美德绽放出灿烂的时代之花对于构建社会和谐消费伦理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节俭观是建立在生产力低的社会状况下,消费量越少越好,对社会越有利。但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节俭不应局限于量的考察上,而应该以适度消费为准则。所谓适度消费,就是适宜、合适、合理消费。
  首先消费方式要适宜。在资源日益匮乏、贫富差距显著的状况下,要减少一次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消费等浪费型消费方式,尽量避免消费主义引致的不和谐因素发生,维护代内、代际公平,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其次消费量要合适,消费总量与生产总量要相匹配。消费量不是越多越好,消费总量超过生产总量,则供给不足,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也不是越少越好,过少则供给过剩,导致社会产品积压,资本循环中断,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社会不和谐。
  3 培养绿色消费道德意识。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注重提高消费质量,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绿色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模式。联邦德国早在1973年就对3600种产品发放了绿色产品标志,西方各国随之纷纷效仿。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绿色标志产品分组,绿色产品有了统一的国际标准。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施绿色产品标志制度。
  绿色消费是一种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消费,不能仅仅停留于消费绿色产品之上,而应贯穿于整个消费活动中,包括消费目的、消费方式、消费内容等均应蕴含绿色消费道德意识。从消费目的来看,绿色消费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可持续消费。从消费方式来看,绿色消费要求增加精神消费,减少物质消费;采用循环消费,避免一次性消费;主张简朴消费,反对奢侈消费。从消费内容来看,绿色消费要求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消费绿色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责任编辑:白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