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 怡

  [摘要]文章阐明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林怡,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讲师,福建宁德355000
  [中图分类号]G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29―0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性障碍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人总量偏少,中央财政2006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39%,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这是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速度仍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行业一直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三)资金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严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人才的缺乏,致使文化服务产品单一,人们对很多文化活动的兴趣不浓参与亦少,更谈不上创建文化服务品牌了。在广大农村由于没有用健康的歌舞节目、体育比赛、电影等占领新农村的文化阵地,致使封建迷信势力猖獗。同时,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能够向社会成员分配的文化财富十分有限,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其中突出的问题还有弱势群体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和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口巨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不均,社会不同群体无法共同享有文化成果,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反差。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缺少
  很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呈老龄化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些项目吸引不了很多的参与者,致使人才十分缺乏。这是由于编制、职称的瓶颈效应使得留人难,很多文化工作部门编制少、待遇低,这直接影响到了队伍的稳定性。
  
  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机制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
  要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链条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大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的新方式,促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运转高效、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活力。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评估监督体系。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改革目标,建立职能科学、合理,机构统一、精干的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机构,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二)整合资金资源,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

体系。建立长效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动力  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探索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互动机制。要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人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适度强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基础性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解决历史欠账,缩小城乡差别。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税收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渠道。经过这一段高投入期以后,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我国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地位相称的、长期而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的预算安排。
  
  (三)整合载体资源。加快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
  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已经建成的覆盖城乡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影剧院等,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要着力建设更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文化内容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机制。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制定方案,抢救和保护一批“民保”、“文保”工程。尤其要注重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广电覆盖面,力争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特别要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建设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示范乡镇,从而带动其他乡镇再建设、再发展,最终通过上下联动、乡镇互动,进而促进乡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的建设。
  
  (四)整合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
  整合网络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影视文化、健康文化,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整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用以丰富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整合历史文化、环境文化,用以提高文化的品位。建立文化供给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权利。确保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健全,确保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把培育文化品牌、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形成运转高效的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的有效手段,推进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龙头,以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在农村要以满足农村群众文体活动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指导和引导乡镇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用健康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遏制腐朽封建迷信在农村的蔓延。
  
  (五)整合人才资源,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机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人才选拔培养的意见,创新人才机制,造就一大批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熟悉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强势文化人才,以及引进或聘用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别要注重为基层和农村培养适用的相关人才,包括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实施从业资格制度。要在培训深造、重点课题研究、重大项目的完成等方面创造条件,使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不断提升艺术教育水平。加强文化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培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形成雄厚的人力资源,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拥有一支能创新、懂管理、善公关、肯吃苦、会创业、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经营队伍,从而推进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已经迈过了历史的拐点,一个最终覆盖全社会的、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稀可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构筑既会促进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文化的形成,也会促使更多以鲜明地方特色表达最普遍人文蕴涵的文化艺术作品迅速“走出去”,使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鲜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周志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