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86-01
21世纪的教育,要实现从掌握性学习、维持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换。对于学生来说,创造教育不是要他们去创造出什么新东西出来,而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的个性,以达到把他们培养成创造性人才。创造性的人才有三类:第一类是杰出的人才,他们的大脑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确实可以为人类的进程带来很大的贡献。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孙中山、毛泽东、比尔・盖茨。第二类是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在某个方面有很高的创造性,如科学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大师等。第三类就是日常的、平凡生活中有创造行为的人才。创造性学习应该更多的包含这方面的内容,让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有所创造,在他们中间也有可能产生特殊人才和杰出人才。所以这三类人才相辅相成。要培养这些创新人才,就首先必须教育创新。要真正做到教育创新,我们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单纯传递知识为特征的旧的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育机制,全面创设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创新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现成的有答案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因此,在遵循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个性化原则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孩提时期就形成了独立的个性,并通过各种信息发展其独立的认识、判断、爱好、意愿和追求等。西方一些国家80年代以来,普遍推行了民主型教育方式,其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尊重学生,重视创造机会给学生个人自主权,要他们学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尤其强调学生学会怎样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做出自我选择。学生奇异的思维。往往会促成奇妙的创新。美国匹兹堡大学语言学家斯特娜夫人在讲到对学生教育时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很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但是,在对孩子的学前和课外智力开发教育中,往往存在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的现象,结果是,家长没少操心受累,孩子没少吃苦受罪,可效果却一点不好,有的甚至起到了反面作用。有一个叫华华的男孩,被父母强迫着学钢琴。钢琴是用两年省吃俭用的积蓄买下来的。妈妈每周两次陪华华到钢琴教师家学两个小时。为了对孩子练钢琴能起到监督作用,仅有一点简谱底子的父亲还去加强班学习了几个月的五线谱。可是,华华练琴很费劲。钢琴引不起华华的兴趣。他是多么想和小朋友们去绿荫场上欢欢快快的踢几脚足球呀。因此,对父母强迫他学钢琴、练钢琴,愤慨与反感情绪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他把这股怨气发泄在了钢琴身上――用菜刀把钢琴劈了个伤痕累累!父母好不容易攒钱置办的钢琴,是为了能开发儿子更聪明,将来能出人头地,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就是压制兴趣扼杀个性引起的后果。这个例子,在目前的我国教育中并不少见,我们要想在创新教育,就必须解放思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协调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有两大心理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智力因素,是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必须的心理因素,如感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学习活动操作系统,它承担知识的加工处理,保证认知过程的顺利进行。非智力因素,是关于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由这些因素构成了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起着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是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对学生来说常有两大障碍:第一,知识障碍。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通弄懂,或者产生遗忘,形成了妨碍学习的知识障碍。第二,方法障碍。学生面对课堂学习任务,常不知从哪里人手。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对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让学生拿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是通向成功的金桥,是打开未知领域殿堂大门的钥匙,是由必然王国登上自由王国的天梯。
教学中学生为什么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活动为什么不能顺利进行?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分析,常常出现三种障碍:第一,动力障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能源,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是内部动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头脑里的反映。它通过兴趣、情感、意向、信息等形式反映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第二,意志障碍。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学习任务面前,为什么经常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的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意志鼓励,使他们的学习能够坚持下去,并逐渐养成习惯。第三,行为习惯障碍。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很多学生有些不良的习惯:贪玩、懒散、写字潦草、不讲笔顺、作文不打草稿、学习课文不动脑筋推敲、对实习实训思想开小差、无故缺课,都会给学生带来学习障碍,达不到教学要求。对此老师要随时进行矫正。
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老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来构造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校的任务是创造出种种的环境和条件来刺激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并在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把对全部精力用在知识的传授上,转移到把全部精力用在能力的朋友上,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最大的改革!我们每天都在讲教育创新,但关键的一点就是这种观念的创新,要想在教育创新中取得成果,就必须在教育方法上来一个改天换地的变革:这就是――丢开书本,培养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