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 刚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更多地体现为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技术追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所提到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可以理解为从供给的角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此次五中全会及所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其核心思想仍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其思想和理论体系已经更为成熟。
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或发展)方式
过去30年,中国的增长方式可以理解为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一,从统计数据看。过去30年,投资的高涨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中国的投资增长率远高于GDP增长率,这使得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已达60%左右,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波动基本上由投资的波动所引起:投资上去,经济就会高涨;投资下来,经济就会被拖累。
第二,投资高涨如何拉动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其机制是什么?所谓增长是指产量GDP的增长,而GDP的决定取决于两大力量:供给和需求。首先考查需求。投资本身是一种需求,而且是经济学中的所谓自需求,即它还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它需求。其次,从供给(或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角度讲,投资本身也同时体现为供给的增加:投资通过建设新厂等方式提高了经济社会潜在生产能力。当然,要使新厂开工,必然要求有新的工人入厂,而中国的二元经济又保证了中国具有足够过剩的人力资源。
第三,为什么过去30年中国的投资增长率会如此高涨?首先,中国社会大环境的稳定为投资者(无论是国内或国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地理大国。当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其前景被看好时,大国优势将吸引着投资者(特别是外商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许多与投资有关的资源在中国都非常廉价。这些廉价的资源不仅包括劳动力和土地,同时也包括金融等资源,而中国实行使人民币一定程度贬值的汇率政策则使得中国已有的资源优势更为突出。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质量
首先,这样一种增长方式本身并不要求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现实中投资的资源成本极为便宜,因此,对投资的质量要求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即使投资所形成的生产手段非常落后,其盈利的空间仍然存在。于是,耗能源、耗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和地区。
其次,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无以伦比的,然而,中国的贫富差别也在加剧。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与中国目前这种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无关系。已经知道,中国目前的这种增长方式是以二元经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为其前提条件。这意味着由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将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从而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随经济的增长而逐步降低。
此外,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如环境问题等。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也许,过去30年中国的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在其经济起飞的初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毕竟为我们解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未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家能否仅仅依靠这种模式赶上发达国家?
第一,尽管在经济起飞初期,中国的大国优势将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这一大国优势将转化为“大国的压力”和“大国的责任”。中国的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在2~3%,这也同时意味着其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在2~3%。如果中国是一个小国,则18%的出口增长率(过去10年中国的平均出口增长率)也许不是个问题。然而,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GDP规模为世界第二,因此,未来中国不可能仍然以18%的速度向市场规模的扩大只有2~3%的发达国家出口商品。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中国合理的出口增长也应该在2~3%左右。国际经济社会对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一个直接反应是其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此外,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世界能源和环境问题等的更进一步担忧。
第二,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投资的高涨:投资增长率远高于GDP增长率。然而,投资创造生产能力。因此,当投资增长率持续不短地超过GDP增长率时,产能过剩将越来越严重。从这一角度讲,未来中国的投资不可能也不应该仍然以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不断高涨。否则,无效投资、重复投资和由投资所形成的债务问题等会越来越严重。
第三,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的足够提升,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终有一天将被掏空殆尽。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规模正在逐步缩小(最近的权威研究认为有8000万)。尽管对这一问题,我们仍需做更进一步的研究,然而,已经可以看到,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不再过剩。
由此可见,无论从供给(即劳动力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即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角度,中国目前这种以投资为主要动力但缺乏技术进步(或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型!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之转型
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型并不是要牺牲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尽管中国目前(或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从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型,然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并不是以牺牲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为代价。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并最终成为世界强国,必须仍然维持其经济的高增长,这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之目的。而事实上,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增长的巨大空间。
从需求角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就可以自然而生。唯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高增长。
已经知道,在需求的三架马车中,出口的增长将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越来越遇到限制,从平衡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出口的合理增长率应该为2~3%。投资的增长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持续地高于GDP的增长:一方面,这将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投资的资源成本如劳动力等已不再廉价。由此,在需求的三架马车中,消费的启动将成为从需求角度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不二选择。《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更多是指启动消费。
然而,中国的消费启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首先,中国收入分配的恶化还没有得到截止。由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当收入更加不平等时,社会平均的消费倾向将更小,富人们总是会把更多的钱储存起来。于是,收入越不平等,启动内需就越困难。
第二,中国目前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不够健全,居民在接受基本医疗服务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所面临的机会也极不不平等,这使得大多数居民(特别是中下层居民)对未来缺乏安全感。由于大多数家庭偏爱稳定的消费流(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行为假设),因此,当未来生活不能得到保障时,家庭会更积极选择储蓄,以防患未来。于是,没有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启动内需也就越困难。
由此我们看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所提到的“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都可以理解为从需求角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从供给角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在于人均产量的差异。而人均产量的差异归根结底可以分解为如下两个因素:第一是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即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即技术水平等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等社会管理系统方面也不够完善。
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种差异比较,发展中国家要实行追赶必须要完成如下两个过程:1、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过程;2、技术的追赶过程(即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过程)。显然,中国目前这种以投资的高涨为主要特点的需求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过程。
然而,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剩余劳动力的使用殆尽在中国似乎已经不那么遥远。因此,技术追赶将成为未来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方式。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所提到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可以理解为从供给的角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总而言之,转变经济增长(或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关键;就经济学理论而言,它是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一大创新和贡献!(作者为南开大学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0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