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末民初的文人靠什么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凯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大门被关闭了。靠什么生存,如何生活,成为熟读四书五经的清末文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其实早在科举废除之前,清末的文人们就开始寻找新的生存道路了。这条道路就是靠办报卖文求生。
  早在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就办了影响深厚的报纸《申报》,但这时候报纸刊登作品是没有稿酬的,文人们“概不取值”。随着生活的压力加重,文人们对免费发表作品越来越没有激情,于是又开始探寻新的道路。
  古代的文人大都很清高,耻言钱不耻言官,但清末文人的命运就不一样了。晚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带来了灾难,同时也带来西方的近代工业和近代生活方式。尤其是东部沿海的上海苏州一带,市民阶层兴起,资本进入市场,文人们也开始集体“下海”。
  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为近代书报的出版印刷提供了直接条件。这年的6月,晚清文人李伯元来到上海,创办了第一份报纸《指南报》,揭露时弊,劝善惩恶。不久,改办《游戏报》,后又改为《繁华报》,并受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出版《绣像小说》半月刊。
  李伯元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晚清时期,政治讽刺小说大为流行,李伯元办刊,创造了小说连载的形式,报纸销售量激增,后又以单行本出版发行。就这样,通过办报和写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李伯元的生活在上海可以说是衣食无忧,风光无限。
  维新派人和小说界革命创始人梁启超也是通过办报、办刊、办书局,过着令人满意的生活。他办过《新民丛报》、《清议报》、《新小说》,他撰写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晚清文人通过发表各种各样的政治讽刺小说,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有的还在大城市买了洋房,有了后花园。
  民国初年,文人们的生活也是不错的,特别是在上海的文人们。最有名的是当时的“鸳鸯蝴蝶派”,他们在《礼拜六》上发表通俗小说。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不娶小老婆,也不要不买《礼拜六》”,可见他们的小说在市民阶层的流行程度。
  “鸳鸯蝴蝶派”的文人们还创办了新社,定期举办踏青、野餐、弹古琴等活动,依然保持着文人独特的雅趣。
  在民国初年上海的文人中,周瘦鹃让不少人羡慕。他编辑刊物《紫罗兰》,张爱玲的作品就曾在上面发表。周瘦鹃喜欢紫色,他不但写小说做翻译,而且还在苏州买了大花园的房子,自称“紫罗庵主人”,对外招租收取收入。另外一位小说家包天笑与其兄包子青一起创办了《苏州白话报》,并为《申报》等写稿,也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另外一位文人郑逸梅被称为“补全大王”。报纸总有缝隙需要填满,郑逸梅就做起了报纸的补白工作,他写的东西闲雅脱俗,甚为读者喜爱。
  晚清民初文人通过办报、卖文、翻译、写稿,经济独立了,人格也开始独立,摆脱了体制内的束缚,生活和思想也变得自由开明起来,这样看来,也不失为一种文人们的理想生活了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0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