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现状及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仲辉
作者简介:姓名:王仲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10
籍贯:河北唐山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 职称:高级讲师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测定,具有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的现状
现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评价,广泛采用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形式,并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和学习成绩。它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考试文化,在现行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应该肯定的方面:这种考核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强化求知欲,对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起到督促作用;考试结果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做出分析,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普遍采用最低标准评价,即合格评价,而不是选拔评价,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但是,这种考试评价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考试利益过于广泛。突出表现在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虚荣投机行为。
2.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但教材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助长了不少学生的惰性,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伤害学习积极性。
3.考试命题简单标准化。标准化命题考试尽管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误差分。但教师命题时并不能完全依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只流于题型的标准化,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考试方式单一。在实际工作中,大多采用闭卷笔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因操作难度大,费时费力,采用较少,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5.考核结果力求精量。“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把卷面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能力越强。人们为了表示学业成绩的精确性,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对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采用很少。其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从教育测量学角度看,精确测量的前提是题目设置的高度科学性。在这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专门训练,考核题目随意性较强。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从学科本位评价转向能力本位评价。高职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种能力本位的内涵,应包括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从片面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
2、从单纯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素质本位”的评价。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较全面的人文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应该改革、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内容,使单纯对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
3、从单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转向教育全过程的评价。 传统教育、教学评价内容指标仅仅局限于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评价,把学校教育质量的控制片面地理解为教学质量控制,把学生质量片面地理解为学习成绩高低,必须更新狭隘的质量控制观念,把质量控制从教学过程延伸到教育的全过程。
4、从知识传授型评价转向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结合的评价。知识选择能力、应用知识转化为自己素质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是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充分体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考核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如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同时,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要求根据课程的特点,大胆进行考核评价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
1、考试以课业为形式,以成果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2、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方法。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如“课业+笔记+活动”、“课业+笔记”、“课业+课堂表现”、“课业+口试”,等等。课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不同,其训练目的是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其自我提高的需要;课业体现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选题真实,真题真做。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有课业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
3.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4、建立健全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既可以作为管理过程的政策依据,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评价办法。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科学规划学分结构,在必修、限选及任选学分中规定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最低学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内容,将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将其在各种文化活动、艺术竞赛、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人文素质的评价依据,计入相应学分。课外学分的实施对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将起到很好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成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陈荣华,吴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2)
【2】顾旭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应处理好三个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7(21)
【3】李维金,门学泳.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8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