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视域中的和谐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敏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发展观也表现得迥然有别。大致说来,迄今为止,发展观依次经历了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几个阶段。与以往发展观相比较,和谐发展观对“何为发展” 、“为何发展” 、“怎样发展”的理解更加科学、合理。
Abstract:In social development's different time,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lso displays far is able to discriminate. Mentions approximately, until now,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has experienced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ncept several stages in turn. With formerly developed observes a person's face compar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ncept is right “what is the development”, “why does develop”, “how develops” the understanding is more scientific reasonably.
关键词: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理性
Key words: harmony,develop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ationality
作者简介:张敏(1982―),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思政部教师,哲学硕士。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一、以往发展观的反思
传统发展观,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的一种发展观。它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往往片面强调发展的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总量。不太注重甚至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传统发展观作为发展观的一种历史形态,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部分地解决了人类的贫困落后问题。但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及其负效应日渐显现。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说:“我们唯一最严重的危机主要是工业社会意义上的危机。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1]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以后,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许多国家选择发展目标和制定规划的基本理念。然而,人们大都关注可持续发展“如何可能”的问题,而没有深入探究追问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的问题。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本身也面临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2]可持续发展观并没有真正摆脱人的自我中心化的羁绊,它不过是一种更隐蔽的自我中心化而已。有人仍把“可持续发展”称之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或者至少是一种“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3]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只停留在人类自身的持续性上,所谓的平等只是人类自身的平等,所谓的发展不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谓发展的多维是也仅仅是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多维,与人类同生共存的其他物种被排斥在发展大系统之外。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甚至容忍了对大自然的某些毁灭性破坏,而这种破坏有时是釜底抽薪式的。一部(迄今为止的)可持续发展史,仍然是一部惨烈的天人‘斗争’史”![4]
二、科学的和谐发展观
通过总结人类发展的历史,借鉴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历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深刻地体会到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要想把人类从发展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地抛弃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的发展观,回归和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发展观――和谐发展观。与以往发展观相比较,和谐发展观对发展的理解更加科学、合理。
1、和谐发展关于“何为发展”更加深入
传统发展观对发展内涵的理解极其片面,在其看来,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视为解决贫富分化、社会公正等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手段和途径。因此,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以GDP的增长为优先战略。可持续发展观虽把发展理解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综合,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力求平衡,但它毕竟带有过强的经济导向,并且始终主要着眼于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观是一个多维的综合概念、系统工程,内涵非常丰富,它所体现的发展不是单打一,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和全面进步,它要求矛盾的双方或矛盾的多方在运动中能达成并保持多赢或双赢的结局。具体来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社会结构的和谐;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内部和谐,又要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
2、和谐发展关于“为何发展”更加明确
传统发展观囿于经验事实和感性直观,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见物不见人,表现为对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漠视,以及对物、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可持续发展观虽然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但由于它过强的经济利益,始终未能挣脱“效率优先”的窠臼,因而,对人的关注显然欠缺。和谐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和战略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最终诉求。和谐发展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提高人的各项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视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视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并认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只有这样,和谐发展才能早日实现。
3、和谐发展关于“怎样发展”更加科学
传统发展观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撑,创造单位GDP所用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掉的金融资源,以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在全世界指标较高,但经济结果却表现为“低质量、低效益”。可持续发展观,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解决发展与可持续性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可能性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和谐发展要求发展方式坚持“五个统筹”,即: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差别;其次,统筹区域发展,寻求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第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
系;第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协调国内发展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5]
三、和谐发展:理性与价值的统一
和谐发展从本质上来看是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内在统一的过程。理性即合规律性,指适应了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体认识和遵循社会客观规律的进程。根据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在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政治、文化等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防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是唯物史观揭示的基本规律,和谐发展是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6]和谐发展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顺应了中国现阶段的现状。因而,和谐发展具有合规律性,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价值即合目的性,指和谐发展合乎社会主体的目的,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社会历史进程是通过社会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选择活动实现。人类在价值选择过程中,总是要权衡利益的多寡轻重,向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事最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活动。社会各类主体为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展开激烈竞争。最终在形成整个社会利益平衡格局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6]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真正将广大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中心和根本目的,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保障人的平等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最高宗旨和根本原则。同时,现实中的不和谐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应对国际复杂局势,增进人的安康幸福,和谐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威利斯・哈曼.未来启示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8,第193页
[2] 何中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0,(1).
[3] 转引自《当代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环保哲学》,载《哲学与文化》,1998,(4).
[4] 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第65页.
[5] 黄红生.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式发展观[J].理论探索,2005,(1).
[6] 黄元山. 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2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