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安全及其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久刚
17世纪的西哲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是一位唯心主义的怀疑论者,这句名言是说:我的思考证明我自身的存在是一种真实。有人说他“怀疑一切”,看来有点绝对了。
我要说的是:“我在故我思”。我首先活着,然后才能思考。第一性的存在先于第二性的思想,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是广为人知的。他依据上下间的依赖程度由低到高将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就是人类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或曰生存的基础性条件。在这些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便凸现出来。安全需要的核心是使人免于身体危险及财产危险。辛勤劳动累积的或多或少的财富有助于保证生理需要的满足。财产损失同样能给人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
新中国建国以后,乃至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人们是普遍有安全感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治安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突出表现之一是在城里人的住房上。先是门外加上防盗门,后是窗外加上防护栏,再是公寓单元门也变成了安全门,继而开放小区也建起了围墙、围栏,甚至全封闭,铁门加保安。这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景观,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政府为维护社会治安做出了重大努力,采取了多项措施,诸如,110报警、开展“双抢”专项整治、民警日夜巡逻,等等,但效果一直不大理想。
近几年,笔者一直居住在安全措施全到位的居民小区,防盗门、防护栏、安全门、全封闭、保安,应有尽有。自以为居住安全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屡有传说,院内某家有梁上君子光顾了,传闻不断。我总是弄不清,这些梁上君子是如何入室行窃的呢?不过,我一直自感幸运。
一入狗年,幸运顿失。 事情发生在今年1月30日――大年初二早晨4点多,全家人正处于熟睡中。突然“嘭”的一声,老伴首先被惊醒,要起来看看,我说:“睡吧,没事。”一向固执的她还是起床了,刚迈出卧室,便听见大声呼叫:“有小偷,抓小偷!”我立马起身,梁上君子跑了。老伴说:“我看见厨房外的防护栏上蹲着一个人!”那声音是由被熔断、拗下的一尺多长的钢筋落下时发出的。
事后,家人相聚研究住房安全之策:有的说,防护栏的钢筋加粗加密;有的说,厨房进内室的门改为防盗门或卷帘门;有的说,在窗户、门边设置种种报警器具;等等。我想到,有矛就有盾,有盾必有新矛,如此攻防相持,不断升级,何日是了!
由此我还想到,在某省直单位上班的女儿曾告诉我,她的女同事在大街上走,头上被人砍了两刀,手指几乎被砍断,缘由至今没搞清;我将此事告诉一位厅级干部,他说,他的单位的一位副厅级女同志的肩包在路上也被骑摩托车的人抢走了……
《读者》2006年第2期有一篇题为《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多远》的文章,该文的第一部分是“安全与保障”。作者在此介绍说,他到外国第一晚没睡着,因为他住的那栋房,大门中间是玻璃,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打碎玻璃把门弄开,而且一楼窗户外亦无防盗装置。他还说,在英国小镇的大部分商店都没有金属卷帘门。深夜,有些商店里还开着灯,里面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是啊!我们什么时候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过外国人家的防盗门、窗外钢筋防护栏的呢?
生存和安全不是一回事,但没有安全的生存不是完全意义的生存,也不是可靠的生存。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已解决生存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窃以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普遍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个社会让人普遍感到缺乏安全,这一定会影响到执政者的形象,一定会影响到执政者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这,于个人不是幸事,于社会亦不是幸事!
社会安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有人把它放在盘子里给我们送过来。社会安全也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充分就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都是社会安全不可缺少的条件。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的防护意识和防护努力固属必须,但这毕竟是消极的;增强对不安全肇事者的打击力度也是必要的,但这毕竟只是治标不治本。保障人们安全的根本举措在于消减造成不安全的原由。
社会安全究竟要靠谁?靠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你和我,靠把一个个你和我组织起来的社会,靠社会的管理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保卫民众的安全,即使不是政府的第一职责,肯定也是政府绝对不能轻视、忽视的职责。只有为民众的安全操心、尽力,确保民众安全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
现在大家都在讲和谐。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着力解决民众生存、安全的生计,正是走向社会和谐的坚实、有力的步伐。如果人们不再为居家、外出的安全操心,防盗门、防护栏、围墙、围栏之类成为赘物,并从人们视野中消失,难道这不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6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