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丽华

  [摘 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完善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辽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还不完善,既有产业集群发育和成长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也有妨碍和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为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速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制度创新;集群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8-0013-02
  产业集群是指具有产业关联、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则是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包括驱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培育和完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向度越来越高的辽宁地区的产业发展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对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辽宁产业升级、提升地方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区域均衡性和协调性发展、引进外资“走进来”、引领辽宁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总体而言,辽宁的自然禀赋和生产:要素拥有状况相对好于国内其它省区,具有产业集群发育和成长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1.工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历史因素和产业基础是产业区位的源头,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辽宁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如,冶金工业历史悠久,现已形成包括矿山、烧结、焦化、炼铁、轧钢以及相应的铁合金、耐火材料、炭制品等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石化工业已形成门类齐全、配备性较强的综合性石化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可生产11个大类、145个小类、6000余种系列产品,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重大装备的科研生产基地,等等。辽宁的工业历史和产业基础优势是全国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2.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先进。资源和基础设施状况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能刺激产业集群的生成并支撑其发展。辽宁具有较强的区域资源优势,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的矿藏有100多种,其中,铁、硼等七种矿藏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5%和10%,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首位。同时,辽宁基础设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境内铁路、公路密集,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部省辖市的高速公路连接。现有大小商港10处,是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地区的海上门户。现有民用航空机场5个,已开通国际、国内定期航线168条。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为产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禀赋基础。
  3.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作为产业集群的初级生产要素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我国东南地区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较早和较快,其沿海、沿江或沿边的地理优势及由此带来的交通便利和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优势是重要原因之一。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渤海、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朝鲜隔江相望,与俄罗斯空中接壤,身居东北亚中心地带,具有承接日韩等国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同时,又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是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相对的区位优势,使辽宁具备’了吸引海内外资金、技术和相关产业聚集于此的地理条件。
  4.科技教育发达,人才储备充足。产业的集聚也就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集聚。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辽宁现已形成发达完善的教育科技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辽宁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的普通高等院校已有70所,总数列全国第三位,每年培养出12万大学本科生,7000研究生,4万软件人才,18万专业技术人才。辽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科研开发机构共有1300个,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四位。较强的科技教育和人才储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
  
  辽宁在存在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突出优势的同时,也在市场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某些妨碍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不利因素。
  1.市场化进程缓慢。“自发性”是产业集群生成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而这种“自发性”的基础则是市场机制。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成功都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然。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曾经成熟到了极致,且由于路径依赖,计划经济的影响至今依然浓厚,市场经济则发育缓慢,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机制去选择企业,提高区域配置资源的效率,而是行政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依然起主导作用。现实生活中,资源掌控能力极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和行政干预过度,行政壁垒和贸易保护过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受到某些限制,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难以有效发展。
  2.区域集群文化底蕴不足。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其形成与发展受所在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等因素的影响较深。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有着深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积累,这种积累在其文化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利益并重”和牛仔般的创业精神。正是这种历史文化基础支撑和承载了其产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辽宁作为计划经济的大本营,历史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缺少发展市场经济的“基因”,历史积累和文化沉淀中的一些消极观念根深蒂固,从而使得在珠三角、长三角蓬勃发展的集群经济,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却举步维艰。
  3.企业协作配套和网络化联系整体水平较低。专业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集群发展的最基本支撑力。计划经济时期,老工业基地中分布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公有制企业,这些企业完全按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运营,彼此各自为战,既缺乏市场竞争,又缺乏有效的合作。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单一公有制的格局被打破,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不断被强化.然而,很多企业却走向极端,片面强调纯粹的竞争,企业偏好“大而全”、“小而全”,习惯于恤打独斗,缺少互动意识和协作理念,不重视群体效应的发挥和释放,企业间互补性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很不充分。
  4.中介组织建设滞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推进器。目前,辽宁的中介组织建设还

较缓慢,中介组织数量稀少,且相当一部分只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建立起来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效果不够理想,产业集群成长所要求的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对道路、环保、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劳动力教育培训等代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显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完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政策措施
  
  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氛围,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资源禀赋和要素基础优势,创造性地整和本地资源,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形成完善的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对此,应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推动市场化进程。应把加快市场化步伐,作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一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要素市场,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二是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速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大量中小企业的繁衍和生长,强化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三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积极鼓励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在竞争中提高产业的应对能力,一方面继续大力引进南方民企和外资、外企,以弥补本地发展市场经济先天不足的弱点。
  2.加快政府制度创新。一是政策创新,即以产业集群政策代替产业政策强化集群政策导向,制定完整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科学系统的产业集群促进政策体系:二是的确政府职能定位,政府应放松管制,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搭建产业集群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三是服务创新。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进行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建设,培养高级资源要素, 为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成小,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通过区域市场营销发展产业集群等提供保障。
  3.科学制定产业集群规划。各地应编制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则,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在制定产业集群规划中,不应照搬照套其它地区产业集群的经验和做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掌握企业需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的格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并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高层次、高起点地做好集群规划,力求具有良好的胶瞻性、可操作和地方特色。
  4.培育地方特色的集群文化。一是培育创新文化,增强群体的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风尚。二是培育合作文化,增强企业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的理念和主动性;积极促成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及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的形成,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三是培育诚信文化,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和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
  5.建立专来化分工和产业配套体系。采取各种引导鼓励措施,强化产业关联和企业协作,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体系的建立,如,鼓励拉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向纵深发展;结合国有企业转制与改革,引导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主辅分离、生产环节分解等,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外包业务等途径促进分工与产业链的完善;支持中小企业按照“专、精、深、特、新”,围绕所在产业链主动与大企业配套,同类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开展专业化协作;改进招商引资方式,重视产业的关联效应,加大以产业环境配套为主体的引资力度,等等。
  6.健全小介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法律、会计、仲裁、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创业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机融合。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具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
  7.引导和推动高素质企业家群体的大量涌现。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能率先培育和发展起产业集群,地区丰富的企业家精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相反,一些地区企业组织党争力不强,产业集群成长较慢,经济发展不快,其中,缺少富有创业精神、具打创新能力的企业家资源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辽宁应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产生、吸纳、使用和培训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制度和机制,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较强的现代企业创业精神、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运作和开拓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
  责任编辑 宫秀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