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部控制导向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国有企业承受的运营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财务管理效率低下,不但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资金流的稳定性与充足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潜力。基于此,文章以内部控制为导向,分析了国有企业应如何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关键词】   内部控制导向;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08-0099-03
  国有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不但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不过,受制于运营规模与经济实力,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并不完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当前,国有企业最突出的财务管理问题就是未能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控制,财务管理方法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基于内部控制导向探讨了国有企业应如何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意义。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原因探讨
  (一)未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相对比较集中,基本上都是采取集权财务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财务决策几乎都是由领导层制定的,即使领导者对财务业务流程与会计法规并不了解、制定的财务决策并不合法合规,财务人员也不敢违背,依然按照管理者交代的方式处理财务问题。很显然,因为未明确财务管理职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某些国有企业无论是在薪资待遇还是在发展前景方面都逊色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其聘请到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并不高,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虽然能够完成一般的财务工作,但无法完成财务风险评估、投资可行性论证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三)盲目投资。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很多国有企业会投资不同的项目,希望通过这些项目为后续发展累积足够的资金。但由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投资项目进行的前期可行性论证较为简单,只是参照过去成功投资项目的数据进行适度修改而已,并没有对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期成本、预期收益等进行科学评估,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投资回报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也没有建立起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四)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实际上,财务管理工作对岗位设置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按照管理规范的要求设定岗位职能与调配工作人员,导致实际工作中一人兼任多职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财务工作具有一定的衔接性,一人兼任多职会引发较高的舞弊风险,工作人员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篡改会计信息,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综上,当前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缺失。基于此,本文基于内部控制导向,探讨了国有企业应如何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二、内部控制导向下优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方法
  (一)优化财务管理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是确保内部控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能够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科学的内部环境可以确保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企业的内部环境通常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及企业文化等。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相对较差,存在严重的集权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其他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应首先改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
  (二)提升财务管理预测能力。由于国有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其在运营过程中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这些风险最终都可以归集为财务风险。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应提升财务管理预测能力,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对自身可能面对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具体包括:首先,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国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设定风险管理目标,这一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失去激励意义,过低则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识别风险。国有企业应收集并分析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各类要素信息,并根据各类要素信息的变化分析其引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再次,评估风险。识别财务风险后,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不但要评估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还要评估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程度。最后,应对风险。采取針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保证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性。
  (三)提升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1.基于内部控制导向建立预算管理机制。为了提升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国有企业需要基于内部控制导向建立预算管理机制,不但能够提升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还能够提升企业财务活动的正确性,维持企业资金管理体系运作的长期有效。基于内部控制导向建立的预算管理机制,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并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从而保证预算的执行效率,提升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1)预算编制的控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第一步,国有企业应抓好预算编制控制工作,为开展后续的预算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引。
  第一,编制部门。国有企业应当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联合其他部门一起组织预算编制活动,对不同岗位与不同部门的预算编制责任进行进一步细分。
  第二,编制依据。在编制预算时,应以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过去的经营状况作为支撑,并结合预算期内的经济环境、市场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确保依据的合理性。
  第三,编制程序。国有企业应当依据上下结合、分级编制以及逐级汇总的流程步骤,在预算工作中切实发挥上下级以及各个预算单位之间的协调运作,确保生产预算、财务预算以及专门预算等预算工作的有效性。   第四,编制方法。在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国有企业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前提,鉴于企业规模及业务量的差异,选取合适的预算编制手段,综合运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某种预算编制方法时要注重长期性,确保方法的一致性。
  第五,审批。作为预算控制的关键点,在预算编制完成后,预算的审批要由有关部门或个人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使职权,规避越权和违规审批的行为。
  (2)预算执行的控制。编制出预算方案后,国有企业需要将其分解落实至各职能部门与工作岗位,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是否能够与预算方案保持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
  第一,建立严格的资金收支审批管理流程。所有的資金收支业务都必须按照指定的流程进行,任何部门与人员都不可以随意更改操作流程,必须保证企业资金流的充足性与稳定性。应依据落实的预算指标对资金收付业务进行控制,所有资金收支业务都必须经过有效的审批流程方可操作,没有得到有效审批的资金业务财务部门将不予操作。
  第二,层层分解指标。为了保证预算指标的实现,企业需要将预算目标分解并落实下去,保证所有层次的部门与工作岗位都分配到一定的预算管理任务。实际上,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分解预算指标的过程也并不复杂。
  (3)预算调整的控制。虽然预算方案一经实施,原则上是不可以进行调整的,但由于外部市场环境与企业的内部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企业还是要对预算方案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预算调整有着明确的要求与指定的流程,任何人员都不可擅自调整预算,没有得到授权审批的预算调整也不会得到企业的确认。
  (4)预算的监督控制。国有企业要想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就必须对预算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财务部门不但要独立开展预算监督工作,还应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合作,从而提升预算监督的全面性。实际上,预算监督也是内审部门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内审部门应参与到预算的监督管理过程中,以提升监督效率。
  (5)预算考核的控制。国有企业还应对预算执行收效进行考核,为了保证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应完善考核机制,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相应的奖惩,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另外,考核应分为定期与不定期两类,定期考核主要是常规考核,不定期考核则主要是综合能力考核。
  2.基于内部控制导向建立筹资管理机制。本文结合国有企业的运营特点与筹资管理现状,归纳总结了国有企业筹资管理的控制重点、控制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控制措施,如下页表1所示。
  3.基于内部控制导向建立投资管理机制。投资不但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短期资金投入回报率,还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各个国有企业应将投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的控制重点、控制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控制措施如下页表2所示。
  4.基于内部控制导向建立资金运营管理机制。国有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控制重点、控制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控制措施如下页表3所示。
  (四)提升财务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国有企业应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在不同部门以及工作岗位之间的实时共享,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错误的财务操作或者制定错误的财务决策。国有企业应注意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尤其是那些对时效性有严格要求的信息,要切实制定相关规定,保证信息在相关部门之间实时共享。同时为了保证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应当实行奖惩激励制度,对不能及时或准确传递信息的相关人员进行批评和教育,并与绩效考核体系挂钩。
  (五)保证财务管理活动质量。国有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组建独立的内审部门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的二次管理,而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最主要部门就是内审部门,保证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也就保证了财务管理活动的质量。其次,对财务控制进行评估。要想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质量,就必须对财务控制进行评估,不但能够了解财务控制的实际水平,还能及时发现当前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整改来完善财务控制体系。再次,完善监督机制。企业应根据不相容原则设置财务岗位,从源头上保证各项财务工作的独立性。最后,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财务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质量。S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庆光,王玉梅.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9).
  [2] 张先治.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框架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13,(6).
  [3] 王海青.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有益探索[J].时代金融,2012,(11).
  [4] 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
  [5] 陈东霞.浅析新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5).
  [6] 樊行健,刘光忠.关于构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若干思考[J].会计研究,2012,(3).
  [7] 张后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转型[J].商业会计,2018,(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02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