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进行优势互补,将科研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技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提出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产学建设的建议,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收集资料,分析河南省高校及周边企业进行建设各自的优势及特色;在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试图为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096-03
自2009年政府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以来,全国高校大学生孵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出现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从社会资本论、人力资本论、组织资本理论等多个角度对其平台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很好地诠释了创业孵化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主阵地的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尝试,逐渐开设了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训工作。但作为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高校孵化器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何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提高新创企业成活率与贡献率,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在这方面,借鉴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发源地的美国在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
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很早就开始重视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整体建设,各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应政策、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保证高校园区整合各自优势,节约资金,互通有无,从而构建了成功的综合的高校园区的整体。继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本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国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必须要关注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新气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以满足经济繁荣发展对高科技人才的需要。由此,在中部崛起和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集聚并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制定适宜的自主创新战略,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将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指由政府倡导,以校内为各类见习或实习单位为载体,具有创业孵化功能的实践基地,根据平台的实际作用和孵化侧重点不同,分为科技园、孵化器、科学工业园、创业园等多种类型。
(一)特征
第一,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共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一种政府主导、高校承建、企业赞助的形式建立起来的公共物品,改变以前各高校独自办学的状况,充分整合利用各高校的资源,发挥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的作用。大学生在孵化基地进行“双实”即实习和实训,“双业”即创业和就业。“双实双业”综合基地整合了大学的资源和科技园区的企业资源,通过学生自主申请和两年一次的“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发掘优秀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或优秀项目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资金支持,促进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使各高校在竞争中求合作,增进交流与协作,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带动园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其更好地为高校园区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高校与社会、人才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第二,建立综合服务体系。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涵盖研究支持、人力资源、技术、投融资、政策支持等内容为一体,充分融合“郑、产、学、研、金、贸、媒”创新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可整合资源多个学院成立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基地,一批实验室走出来的项目成功转化成创业项目。在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的三创教育,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优势,实现高校园区内个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打造园区精品特色办学模式,并积极促进高校园区与周边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地方经济的建设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机理
第一,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帮扶。科技园与试验孵化基地资助“第一桶金”,免交第一年租金,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创业的大学生开出诸多优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人生梦想。对正式入驻项目给予一定的启动基金进行扶持,并免交租金。日常考核主要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部负责管理,2个月淘汰1次,对迁出的创业团队颁发创业实践认定证书。负责人毕业后,一般要求其迁出创业园;对做得比较好的负责人,允许毕业后再留一年。
第二,促进高校知识资源与社会需求、企业发展对接。创业孵化基地是专门服务大学生创业组织体系。可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若干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若干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若干学生创业活动协会,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扩大高校教育的资源的溢出效应。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有极大促进作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重要实践基地,是将大学生所学专业有效运用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产的重要平台,是将高校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资源向社会溢出的主要窗口。
二、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不完善。虽然已经出台了促进高校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内容比较宏观,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的竞争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
三是,各高校之间缺乏联系。由于高校园区内的各高校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联系,使得高校园区不能发挥整体优势。
(二)产生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有些高校在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方面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在与企业合作时产生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建设各方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以至于各方追求的利益与价值不同。
第二,由于传统的市场机制和科技机制长期存在着一些弊端,高校在进行建设时,常常就会出现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需求相脱节的现象,难以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继而就会导致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比例非常低,不利于高校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三,高校正处于社会教育体制的转变时期,很容易受到长期形成的僵化办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从而忽视时代发展所赋予高校新的社会使命,更有甚者不同意知识的市场化。
三、美国的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
许多美国高校都构建了以教学资源、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奖学金和项目成果孵化与转化为主线的创业孵化体系,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学”、“新企业管理”等课程,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了其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例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面向工程学等学科的博士生开设的“商业战略”、“财务指标报告与决策控制”、“商业伦理”等高科技创业认证课程;面向非商科研究生开设“市场营销”、“领导力”、“财务管理”、“谈判协商技能”、“项目管理”、“公司注册实务”等商科课程。
通过设立功能不同的创新实验室,美国高校为学生的产品创意构思、原型设计、市场转化提供了保障。此外,美国高校还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赛事,如芝加哥大学每年开展的创业实习计划大赛、愛德华·卡普兰(Edward L.Kaplan)创业挑战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大部分美国高校会设立专项创业奖学金,以鼓励和资助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如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开展的夏季创业奖学金,为以技术支撑创意的团队、已完成产品或服务原型开发但未获创业投资的项目提供资金,并在一段期间内提供创业导师和法律、市场、财务等方面的顾问服务。
此外,美国高校还通过设立校内初级孵化器、创业网络联盟、创业联盟办公室、科学创业协会等帮助转化项目成果。芝加哥大学设立了技术发明开发中心、创新交流中心,纽约大学则设有工业联盟办公室、技术伙伴聚会网等。
四、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
在未来建设中,仍然要把政府的支持作为重点。政府在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的完善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法律制度和政策,二是建立建设示范机构。主要是引导合作组织内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如内部组织管理制度、资源分配制度、人员流动制度及评价奖励制度等。
(二)整合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创新人才培养资源
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怎样把新技术转换成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怎样从社会和经济效益最佳视角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建设并不断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第二,建立创新创业联动机制;第三,把产学研联盟作为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需求者,要想提高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就必须围绕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研发活动。因此,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是进行建设的根基。首先要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企业在建设过程中位于主体地位,转化科研成果需要借助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才能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只有通过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呈现成功的价值。也就是说,建设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凸显它的价值。其次,完善资金投入和利益驱动机制。使建设中的每一环节都有利益的存在是提高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可以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取得经济收益从而大大增强他们对产学研的热情。除此之外,让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中获得部分收益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所以,建设中的利益分享机制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正确处理好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研发的创造力和调动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四)搭建科技中介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率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工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整体上还存在着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过长以及科研成果无价值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由于建设各方之间缺乏信息交流的平台,信息分布也不均、这就会导致科研资源浪费、科研成果转化成本增高以及高新技术扩散困难等问题。由此,建立健全的建设信息平台,是各方沟通信息、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权威的信息平台,时刻关注并转发国内外科研的最新进展,并且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公布于社会。政府要支持建立开放式的、公益性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并定期开展科技合作工作洽谈,使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五)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的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自觉与“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相对应,不断深化完善高等教育的职能,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要有效整合资源,构建各类孵化器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美国高校孵化器建设多基于高校、社会、企业各类资源的多方整合。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不仅仅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初级孵化器,更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园、“组合式”创业基地、加速器和大学科技园等典型的高校孵化器,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研发条件和系列服务支持,并在孵化器功能上形成层次递进。既要发挥创客空间、创业园区、“组合式”创业基地、加速器和大学科技园等典型孵化器的各自优势,又要促进不同类型孵化器间的融合、互补优势。 其次,要紧密依托教学,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全价值链体系。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我国高校在孵化器建设上需要紧密依托教学,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项目研究—竞赛实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全价值链体系,并积极开拓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学校主导、教师参与、学生自主、企业介入、政府扶持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最后,要发挥引领作用,促进高校优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美国高校孵化器依托高校的科研实力助推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有效提升了办学水平。借鉴其经验有助于我国高校孵化器将优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校创新创业重要载体的孵化器,应以“集群式创新”为发展理念,整合多方创新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聚集、聚合、聚焦、聚变”,为高校优势科研成果及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应注重借助自身发展优势和资源,为项目“孵化—转化—投入—产出”提供助力。高校孵化器應积极构建“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多方联动机制,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为成果的合作推广、产业化发展、利润收益创造提供保障。
五、结论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支持建设的方式上呈现趋同的特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是加强产学研制度建设。二是政府加大对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四是充分发挥企业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鉴于此,我国应当加快建立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联合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技术研发平台和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要解决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只有通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共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符合劳动市场需要的新型人才,加快国家创新建设。总之,紧跟世界科技产业变革的脚步,不断完善发展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创业孵化体系,将有助于我国高校孵化器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安慧娟.高校园区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41-43.
[2] 鞠传进.加速国家大学科技园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园发展实践[M].科技成果纵横,2004:18-32.
[3] 吕升义,郝佳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育人:高教论坛,2013,(18):32-33.
[4] 卢珍菊.国外高校园区建设的研究与借鉴[J].高教高职研究,2012,(90):156-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