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校校园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及防控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随着校园社会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因素交织,中小学校园也开始变得错综复杂起来。接连不断的校園安全事故给中小学生带来身心上的痛苦,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本文立足于完善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的对策性研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校园安全防控建设的经验,对完善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提出尝试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安全管理 校园安全防控 完善对策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改革和加强应急管理,及时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数量继续下降。安全是校园最基本的底线。然而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仍不时发生,在敲响警钟的同时,也把如何让师生掌握有效自救互救能力的课题摆在全社会面前。
校园安全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学校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加深,引发许多矛盾威胁学生的安全。中小学生由于心智不够成熟、自我防卫能力较弱,很容易成为安全事故的受害者,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呈现出频发趋势。2017年陕西延安吴起县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6名高二女生持刀威逼5名学妹脱光衣服集体猥亵;2018年河北邯郸大名县金滩镇中学下午放学时发生一起斗殴案件,3名学生参与,导致一人死亡,两人受伤;2019年3月多名学生家长在网络爆料称,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存在食品过期发霉现象,引起社会恐慌。近年来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天将会有40多个家庭失去他们的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
一、公共安全危机与校园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本文所述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预防、预警、预控来防止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校园公共安全危机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或与学校有关,由学校内外因素引起的,干扰学校正常运行,严重损害或可能严重损害学校组织功能及成员利益的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或演变倾向。校园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就是学校为了预防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尽力使已发生的安全危机事件的损害降至最低而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人员训练等活动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的现状
随着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强化校园防控建设,并在法规政策制定、制度机制实施、组织体系建设和专项整治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校园安全防控法规政策不断出台
目前我国现已颁发实施的法规政策主要包括:第一,国家层面的法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7号《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管理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等。第二,部委层面的指导文件。教育部下发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形成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第三,地方层面的管理规定。如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四川省2018年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通过以上法规政策文件的梳理,可以发现各级政府机关尤是教育系统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能够针对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诱因进行针对性的政策监管和预警排查,对于维护中小学校园安全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二)校园安全防控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日益凸显安全防控建设的重要性,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组织体系也在不断优化完善。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成都市各县区教育部门发现,成都市教育系统不断创新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思路,在积极吸收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效构建符合本区域的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组织体系。县区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县(区)长处于整个组织体系的顶端,并与县(区)教育局长、下属街道、乡镇一把手组成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工作;县(区)教育局长与乡镇、街道负责人共同制定本区域的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规划,及时协同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县(区)专职副教育局长直接主抓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与部署,下设人事、宣传、行政、设施等职能科室,并划定各自安全管理责任与义务;各中小学接受教育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乡镇、街道政府的督查领导,及时汇报校园安全防控部署,定期反馈校园安全状况并落实各项政策制度。
三、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呈高发态势,致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防控工作。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法规政策制定、组织体系建设、制度机制落实和专项整治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协同网络不顺畅、预警反馈不及时和日常教育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负责校园安全危机管理,而且学校内部各部处在面对危机时缺乏有效的配合和沟通。即便在学校中,虽然已经设立了保卫处或保卫部等部门,通过外聘的保安组建校卫队负责校园安全防卫,但是,校园安保人员无论是学历水平、任职资格和条件,还是在安全管理、装备保障、任职保障、应急能力与实战能力的培训上,都存在着诸多的缺失与不足,不能有效承担起护卫校园的任务。
(二)缺乏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不能做到防忠于未然
目前我国无论是各级学校,还是主管部门,都没有设立统一、权威的校园危机预警应急中心,无法对校园公共危机进行事前预警和操控演练。多数学校校园危机管理还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没有危机管理预警方案。一旦校园危机发生,危机决策能力弱化,要么缺乏系统的指挥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推诿,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去应对;要么只是依靠经验来应急,没有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和危机预案。最终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造成生命损失。除此之外,我国的相关机构和学校本身都没有为危机管理划拨专门的财政预算和物质储备,预防性危机干预机制没有被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系统。 (三)宣传教育不够,师生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
要减少校园安全问題,除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师生的危机意识也急需提高。目前危机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校园管理中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校园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的对策建议
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个体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乃至全世界关注的一大重点,并引起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中小学校是未成年人密集活动的场所,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后果难以想象。因而,着力完善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成为政府、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政府层面
1.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是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工作有效开展的坚实保障。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法规体系存在指导性不强、系统性不足的弊病,要对现有的中小学校园安全法规政策进行有效调整。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国家立法,大多为纲领性的原则规定,需要设置校园安全防控相关的专门条款,切实增强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工作的合法性;对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年中小学安全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国务院相关部门需要全面梳理以往颁布实施的政策规章,对于已经过时和不适的条款需要及时废改抑或废止重设。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强化资金保障支持,单独凭借中小学校园自身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用于各项支出。第一,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维护的持续性。第二,政府部门必须改变以往的资金投入方式。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社会管理和综合治安等各方面都需要依赖政府的资金支持,所以不能一味采用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应当综合采用多渠道筹资方式。第三,政府部门对于下发至学校的安全防控专项经费必须定期督查,追踪每一笔资金的具体用途,并及时向社会各界公开,使得各项资金都落到实处。
3.强化监督检查力度
学校在开展各项校园安全防控工作时,政府有关部门和教育主管单位必须强化监督考核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中小学校园管理者、一线教师、专业安保人员等的能力素质与安全意识等;明确监督检查的形式。根据检查频率来看,可以分为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定期检查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常规性地下派工作组走访中小学校园,提高广大师生对于校园安全建设的意识;突击检查就是在不事先告知的情况下,政府工作人员进入校园了解校园安全防控工作情况。
(二)学校层面
1.牢固树立安全防控意识
作为校园安全教育主体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他们自身必须对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清晰客观的认识,这是校园内部安全防控工作有效开展地思想前提。第一,学校负责人必须强化校园安全防控的警惕意识。第二,及时发现校园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及时采取应对化解措施,对于学校无力解决的则需要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寻求外部力量的介入和支持。第三加强对校园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将其培训考核结果与教师任职资历相挂钩。
2.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学校管理者在牢固树立校园安全防控意识的基础上,必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从而构建起校园安全防控长效运行机制。第一,实行校园安全防控分级责任制度。第二,积极落实校园安全事故报送制度。第三,有效完善校园安全防控应急管理预案。
3.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需要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安全防控知识、应对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防控能力。第~,将安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专题讲座、案例介绍、课堂互动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展开校园安全防控知识讲解,尤其是加强交通守则、行为规范、治安条例等方面的教育讲解。第二,加强安全防控技能培训。对于中小学的安全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强化实训技能的养成,从而培养他们遇事不慌、沉着应变的能力素质。第三,注重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和引导。正确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为他们解除不必要的心理困惑和障碍,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家庭层面
1.认真履行监护义务
学生家长需要深刻认识到家庭层面的安全防控职责,意识到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与自身家庭的密切关联,积极主动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安全知识教育;明确自身作为监护人的职责和范围,及时表达自己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平安校园建设出谋划策,敦促校方改善校园安全环境并提高防控水平。
2.重视家庭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校园安全防控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和双向配合。家长在履行监护职责的前提下,不能只将关注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上,应当时刻注重对孩子的家庭安全教育,为中小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许多学生家长自身安全防控知识和技能欠缺的情况,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定期组织专业师资对学生家长进行安全常识培训,提高家长对于中小学生安全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9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