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章 方寸里的大千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起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在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的传统中国书画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上面朱红色的印章。在一幅中国画上钤盖朱红色的印章,就能有效地调节画面的布局,丰富画面的色调。这些印章钤盖的位置、印章文字的内容以及印章篆刻的风格,都有特定的讲究。
欣赏中国印章可从两个方面,一是印的艺术美,二是印的材质美,艺术美占主导。而说起这种艺术美,不能不说的是篆刻艺术。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篆刻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古老的篆刻
说起篆刻,绝对是门古老的技艺。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也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
最初,印章被作为古人交往时权力和凭证的信物。后来,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篆刻。篆刻由古代实用印章的制作和镌刻而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虽然仍借用印章形式作载体,但却不再等同于实用印章。狭义的“篆刻”专指印面文字(或图像)的设计和刻制,是以铁笔“写”出篆文为主的造型(包括结构与线条)来表现审美意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具体可概括为字法、章法、刀法三大要素。它的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以及小篆的几种变体。篆刻艺术用材,以石质材料为主。现在人们所说的篆刻艺术,不是诸如个人私印或单位用的公章等具有实用意义上的工艺学概念的工具,而是基于诗、书、画、印,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的篆刻符号。
篆刻艺术从最初的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以文人艺术家为创作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篆刻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说,篆刻艺术是用刻刀在石头上写书法。篆刻家创作的作品与匠人刻出来的印章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篆刻始终保持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兼顾和统一,将汉字文化在印章这样的方寸之地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精彩发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沈浩表示:“从实用到审美,从粗放到精妙,从记事凭信到抒情言志,中國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以方寸之间传万世风神,以刀情笔趣载千秋讯息,承载华夏民族的审美基因,弘扬炎黄文化的精神内涵。”
审美情趣的表达
强盛的汉代创造了繁荣辉煌的文化艺术,也使得篆刻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时刻。汉印可分官印、私印两大类,在艺术表现上总的特点是:气势雄强,小中见大,浑朴厚重,灵巧生动,茂密团聚,韵味无穷。这些特点,不仅具有汉代艺术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印章艺术独有的个性特征。汉印以其数量、种类的繁多和艺术水平的登峰造极,在印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后世印章的典范和学习篆刻艺术的楷模。
唐宋以后,官方印章在登记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官印相对于秦汉官印而言,已成日薄西山之势。与之相对的是,唐宋文化艺术兴旺发达,上层社会盛行雅好书画之风。这一时期,文人、书画艺术家辈出,书法、绘画等艺术珍品繁多。印章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也受到了关注。
官印以外的名印、字号印、闲章,形式多样,尤其是字号印、闲章,则为宋代文人艺术家所独创,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这些文人士大夫印,一般仍由印工制作,但不拘泥于官印的宽边朱文,而是朱白文并举,多种风格兼容,在文字的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容纳了大篆、小篆、摹印篆等多种字体。这使得印章的制作加入了人文意味,也促成了印章艺术的一次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艺术家所特有的形式敏感与奇思妙想在印章领域得到充分发挥。彼时,赵孟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那时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
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在篆刻艺术上倾注心血。明代印人重视传统,又与秦汉接上了源头,从古玺印中吮吸丰厚的艺术养分,心摹手追精湛的秦汉印艺;加上印章材料的根本性改变,出现适于文人、书画家亲自动手镌刻的花乳石,使篆刻艺术大大跃进了一步。明代中期以后,文人篆刻艺术进入发展的高潮,涌现了一批有成就、有个性而且在地域分布上有一定广度的篆刻家。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印章流派艺术的历史上,文彭堪称开山鼻祖。从此,文人学士便逐渐改用石章,自篆自刻。何震善于融会古印中各种表现技法,如汲取汉铸、凿、玉印等不同形式与表现手法于一炉,并以熟练的刀法,驾驭石质印章的性能,以冲刀为之。 清代篆刻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而且对篆刻艺术的研究也达到一个顶峰时期。如周亮工、魏锡曾、赵之谦、张在辛、陈克恕、袁三俊、秦爨公、顾湘等一批有影响的印学理论家,他们以独具的艺术眼光,阐述了印学中的技法、美学观、各派源流等,为现代研究清代篆刻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陈衡恪、赵石、齐白石、乔大壮、王、邓散木、钱瘦铁、来楚生诸家知名于世。其中以齐白石影响最大,他以独特的风格形成了“齐派”篆刻艺术,成为一代宗师。
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笔歙砚老墨锭,定瓷笔洗红星纸,砚滴水注檀木架,鸡血大印西泠泥。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爱好者来说,这些工具都不陌生。拥有一款西泠印社出品的印泥和印章是很多传统书画爱好者的梦想。
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西泠印社创立之初,众多的金石名家,便立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艺术社团,也是第一个以金石篆刻为主的专业学术团體,创立百余年来,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以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为主。
在推动篆刻艺术的发展传承中,西泠印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金石篆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泠印社为主要传承代表组织,使得中国篆刻和印章艺术有机会被更多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所了解和认识。
不仅如此,各类专门展馆的开设也使得篆刻一门古老而悠久的艺术被更多的文化群体和多方位多角度的人群了解。1996年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历代玺印馆”建成开放,展出上自西周,下迄清末的历代玺印篆刻代表作500余件,成为国内外第一个贯穿篆刻发展史而专题陈列印章精品的艺术馆。2013年,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成立。开馆当日,篆刻艺术家骆表示:“篆刻艺术馆这样的名称,应该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它作为一个篆刻艺术展示平台的出现,是中国首家。”
同时,社会各界对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十分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正如篆刻艺术家韩天衡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篆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跃,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都硕果累累,出现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2001年的APEC会议我们以篆刻名印作为国礼赠送,2008年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会标,这些都为古老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认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古以来,科技与艺术,物质与艺术都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文字字体的生成,书体的丰富都与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提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篆刻艺术的发展同样如此,从秦汉印风到明清流派印的拓新,印章主材从金属到石章等,物质变化使得篆刻创作的主体与客观条件都随着时代的脚步变化、拓展而焕发新的活力。现今,高新科技的应用又拓宽了篆刻艺术的传播媒介和创作技法,为这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04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