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高校思政课应当坚持有用有趣有味的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核心要求。本文认为,为完成根本任务,实现核心要求,仅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坚持“三有”原则,即有用、有趣、有味,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进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有用 有趣 有味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下列情况比较普遍:一是课堂三低现象(低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较为明显,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设置与自身的关系认识不足,感觉与己无关;三是对思政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不高,对思政课教师也缺乏尊重,爱理不理。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少教师把责任归于学生素质差,学校不重视等原因,但细思极恐,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任的教师,怎么能轻率地把“厌倦”的责任推给学生呢?。细心反思会发现,学生“厌倦”思政课,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学课程是“有用”的。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感到“有趣”的;三是,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没有感受到了所学课程是“有味”的。在这种状态下,要让学生进得来,坐得住,听得进都很困难,怎么能奢求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呢?
三、解决学生“厌倦”思政课的路径思考。
学生满怀期待走进思政课堂的,教师不能漠视这种期待而应积极顺应学生的期待,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好的知识和精神殿堂,以扩展学生视野,以塑造其心灵:
首先,通过思政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课程是“有用”的。
思政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良好性情的塑造,高尚人格的形成,更是关系到学生政治立场的塑造、政治信仰和政治认知的形成。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來,青年的性情、人格和政治信仰都关系国家前途。具体地说,思政课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定向、激励与方法指导三个方面。《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这个道理。大学教育虽然仍然有一些感性的层面,但学生已经更多地习惯于理性的思考。如果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政课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会显著提高。
其次,通过思政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有趣”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成为乐知者,首当其冲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中国有句习语叫做“无利不起早”。这里,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期盼理解为“利”,从学生所期盼获取的利益出发进行考量。首先和学生讲“理”,尽量选择通俗公认的逻辑起点作为切入点,把“理”讲透,讲准,讲活,讲清,讲全;其次,和学生讲“用”,选取具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案例材料,讲清楚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运用,既生动形象更喜闻乐见;第三,和学生讲“情”,情在理之先,让学生与教师心理相容,让学生敞开心扉,使所讲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第四,和学生讲“美”,用语言之美,风趣之美,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下体验学习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并彻底改变令人反感的僵化、呆板的政治说教,使学生体会到思政课是有“有趣”的。
第三,通过思政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有味”的。
思政课如一道菜肴,要让学生心向往之,除了“有用”“有趣”之外,还应当“有味”,品时有正味,品后有余味,反思有韵味。
首先,思政课教学工作就像盐一样,最好的方式是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深刻的洞见增强思想性,以广阔的视野增强吸引力,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要引导学生品味思政课,比如《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并让学生谈感受,谈体会,感悟其中的“味”道。学会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让人回味;
第三,通过就事论理,寓道理于实例之中,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一个好的故事或者案例,既要求新颖,同时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近感和现实感,以其本身所含哲理,发人深思,令人寻味。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只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贯彻“有用、有趣、有味”的教学原则,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既有利于其成长成才,也有利于其为祖国建功立业,使他们心悦诚服受到熏陶和塑造。
参考文献:
[1]李峰.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两课”教师【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2]王彩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9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