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协同机制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协同育人”是最近几年高校教育建设中比较热门的话题,而将“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中去,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而更好地实现高校实践育人目标。本文从高校实践协同育人的领导、高校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及高校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出发,论述了实践协同育人的理念,进而为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协同机制提出参考方向,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实践育人  协同机制  高校
  一、引言
   目前,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推行素质教育,不少学生认为我国应当借鉴国外学校实践育人有效形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构我国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都开始采用实践育人模式,但是由于起步的时间比较短,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思想品德,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育实践育人路径优。从关注实践育人的理论指导出发,通过对实践育人的重点环节加强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教育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从实践育人的领导、模式及机制等方面,阐述高校应当如何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本文通过检索知网相应的期刊论文,发现目前大学生实践育人协同机制教育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研究方法偏向经验研究,没有采用实证研究方式对实践育人模式进行探讨,造成研究的视角单一,缺乏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二是学科之间整合强度不够大,没有充分扩展学生所学专业的教育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研究依托学科相对单一;三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实践体系。目前很多研究都是从理论角度出发的,没有形成相应的实践研究体系,进而对实践的研究非常少。总体而言,关于实践育人协同机制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相关研究上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实际指导意义,可以研究的空间还比较大。
  二、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协同机制的意义
   只有不断通过实践,青少年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关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 号)强调:“进一步加强高大学实践协同育人工作,全面落实党的领导教育政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于我国大学教育之中,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实践协同育人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实践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是现阶段大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在实践协同育人的背景下,构建科学完善的育人机制,能够有效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变革,是增强高校办学力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复合型人才。因此,开展实践育人协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教育学科内容
   实践育人综合了社会学、教育学及思想政治等内容,对学生理论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实践育人,通过揭示相关问题,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需要
   实践育人是实现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其协同机制的构建的是实现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创新发展的保证。通过教育和日常工作帮助青年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具有思想困惑的大學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将其培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具有理想抱负的一代新青年。但是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空谈书本知识,无法有效的了解社会现实状况,单一关注课堂教育,会使得大学生的远离生活实践,久而久之让教育成为了一种空洞的说教,使得很多教育被大学生所厌弃。为进一步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氛围,提升课堂教育,使教育真正为广大的学生所接受,使得教育真正做到服务育人,感染与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将教学理念在无形之中转化为实践动力,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育人被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实践育人教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对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现实中国,包括我国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状况、我国国民素质等等,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及社会见解,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进而健全在实践层面推动大学生教育的发展。
  (三)推动育人工作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育人就是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精神、能力,通过这种精神能力促进人的成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只体现在知识水平的提升,更体现在能力、素质、道德的提升,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融合,促进个人的不断发展,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构建协调统一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是在充分遵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基础上的,通过探索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进而增强育人工作的有效途性。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教学、实践相互融合的机制,进而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构建高校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一)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在一个系统的运行当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有着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建立高效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有指导性的文件或制度进行参考。在实践育人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各部门和学院要及时将工作中的经验方法进行总结和凝练,并提炼成制度要求。以制度规定各个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主体责任人如何开展实践育人;以制度强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明确自身职责;以制度约束受教育者的行为。只有不断健全实践协同育人的相关制度,才能不断促进实践协同育人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避免工作中权责不清、互相推诿。
  (二)建立全员育人机制    实践协同育人的关键在协同,而协同的关键就在于合理动员全体成员的力量,实现全员育人。首先,组织领导是抓好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要明确好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分工,落实实践教育的主体责任。其次,要发挥好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学校是实践育人的主体,要设计好实践育人的制度和方案,落实好实践育人具体工作。社会要为学校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与学校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家庭要为实践活动提供好舆论支持。只有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才能将实践育人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诿,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建立环境育人机制
   实践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有环境的支持。环境对育人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第一,优化物质环境。实践育人需要优化物质环境,在校内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比如校园建筑、校园场馆、校园内教学设施等。校园外环境主要指学生实践地点的环境,包括实践地点的设施、设备条件等。校内和校外的环境都需要进行美化和设计,与育人的目的一致,支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便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到育人效果。第二,优化精神环境。实践的精神环境是实践活动中的“软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是校园精神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动手实践、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等精神的传播也是实践育人精神层面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考核評价机制
   实践协同育人能长效发展,必须要有合力的考核评价机制,来激励育人活动的持续进行。首先,要优化实践育人的评价标准。用合理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手段来评价实践育人的过程和效果。其次,要健全实践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只有对实践育人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才能够倒逼实践协同育人进行反思和改进。高校需要从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考核评价系统,优化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史祝云.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内部协同机制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8,(08).
  [2]张霞珍.高职院校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协同机制创新改革与实践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8,(21).
  [3]段永康.基于“项目制”教学的高职院校教学协同机制探讨[J].高教论坛,2019,(01).
  作者简介:祁琼(1990-),女,回族,籍贯:江苏省宿迁市,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81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