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赞 吕春丽
摘 要:《中国制造 2025》,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的基地和蓄水池,要培养出满足《中国制造 2025》中所指出的工匠人才,工匠精神必先渗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学校、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影响和培养学生养成工匠精神,让学生形成工匠素质,推进“工匠精神”的传播。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服务类专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30
1 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氛围的形成、培育和弘扬,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学校有效配合,及全社会达成共识,学校作为养成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基地,尤其是技术性技能知识传授较强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养成指明了方向。
2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所秉承职业财富,也是一种自我的职业品质,在当下社会追求“短、平、快”效率的同时,“工匠精神”所体现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创造性显得尤其重要。在传统观念理解中,“工匠”往往是社会的中、下层的劳动者,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应有的社会认同感,劳动者身上所体现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以及职业能力没有有效传播和弘扬,对“工匠精神”一词的误解,造成了忽视“工匠”、不重“精神”的误区。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真正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岗位职业操守层次上来看,劳动者要从思想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高度认可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待工作从始至终都保持着热爱、严谨的态度,只有时刻保持对职业岗位的热情,职业操守才会永葆新鲜。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涉足了这个行业,就不能太过于追求名和利,而是应该沉淀下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技能水平,让职业能力进一步升华。从职业岗位操守层次上来理解,工匠精神不应该只是一线工人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而是应该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在每一名劳动者身上被诠释。
第二,从行动层次上来分析,劳动者应该只看到实践问题的表象,而应该专注于细节结合自身所学,擅于创造创新。工匠精神中体现的专注于细节不是简单的重复、照搬照抄,而是运用传统技艺的优势与现代先进制造水平相结合,实现除旧布新、铸新淘旧。在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和上辈人的技艺接力,而应该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让传统技艺的老枝丫长出时代的新芽,来体现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
第三,从工匠精神的灵魂和精神上来说,劳动者应该有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精神特质,也就是要有一股和技术、品质较真的倔强脾气。
对一名社会劳动者来说,除了满足生活经济基础保障和养家糊口的职责外,更应该秉承一份执着严谨,对产品质量不断追求完美的信念。
3 培育工匠精神对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的意义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政府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及,随后教育部发布了的相关实施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在日常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内涵。因此,“工匠精神”的形成不单单只是依靠专业技能知识和文化课程的学习,而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内涵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从业精神,实现“技能”与“精神”融合,从而使学生传承“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座学生终生都可依赖的精神灯台,更是毕业后转变为一名劳动者所坚守的道德底线。同时,它更为职业教育建立了精神脊背,高等职业院校在育人环节中,应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让“工匠精神”接地气、可实施,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
4 “工匠精神”在高职服务类专业培养中的现状及问题
4.1 “工匠精神”得不到有效实施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第一阵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途径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生活、课后教学管理、专业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技能大赛和办学模式等方式方法进行培育。
当前,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服务类专业与市场需求对接度不够,只是简单的邯郸学步、照猫画虎,加上一线教师和实践教学者对“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内蕴认识浮于表面,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理论与实践的权重关系没有侧重点,达不到企业、市场对就业者在文化、技能和素养上的既定要求,致使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稳定性下降。自身职业发展无法突破瓶颈,反复单调的从事既定工作,无法遵循“工匠精神”提升自身实力,造成职业归属感不强的现象。同时,多数高职院院校在开设服务类专业时,所做的前期专业调研不够深入,多数是走走形式、经验之谈,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没有对接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对接市场用人标准;学生毕业条件没有达到校企共评;毕业生反馈意见没有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去等现象,与“工匠精神”的最初愿望不匹配,导致“工匠精神”得不到有效践行。
4.2 “工匠精神”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完备
在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上至二级学院领导、教师,下至在校生、实习生,都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技能知识就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可以拥有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工匠精神”在思想道德上的精神教育缺失,使教师没有职业成就感,学生缺乏精神脊梁。这种对学生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轻视,势必会阻碍教师、学生和企业对“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
4.3 “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影响、植入不够
“工匠精神”除了可以通过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职业能力中,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也是一条有效途径。但,多数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涉及的“工匠精神”主題、内容、气氛营造和学生参与度上力度不够,多数是流于形式,应付工作需要,这样将会导致“工匠精神”在学生、教师和校园中无法扎根,逐渐淡化。 5 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在“工匠精神”的培育环节中,可借鉴以下工作内容,实现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5.1 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培育
在个人层面中,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和对职业的坚守精神。在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流水线作业、组装机器人等科技设备逐渐代替、减轻人类劳动的今天,个体劳动者所具备的“工匠精神”底蕴,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和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比冰冷的钢铁和复杂的程序更值得称赞和弘扬。
“工匠精神”可以贯穿其劳动者整个职业工作过程中,提供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社会的肯定,享受其劳动过程。
5.2 工匠精神的本位认识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培育和环境影响所形成的。职业生涯中所涉及的工匠精神,有的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有的可在会社活动过程中形成;有的可在父母、家庭成员构成因数的影响下形成;有的可在多年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形成;有的甚至可能因为一个人、一件事的熏陶感染便形成。故,可知学校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学习者都可到达彼岸,学生对“工匠精神”诉求有诸多因数组成,不可一概而论。
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工作侧重点,可依据“大国工匠”成功案例,大师巨匠成功故事等经验,结合学生职业环境、职业升迁岗位因素、职业岗位特点调研结论后,确定在培养学生养成“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实施办法有效开展。同时,辅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工匠化设计、学生价值观引导等方法,推进“工匠精神”的传播。
5.3 工匠精神植入于课程
职业院校可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效设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校外实践和课后活动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时刻促使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养成工匠精神价值观、职业观;可专门针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开设文化课程、选修辅修课程,促成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发掘课程实践环节中对学生养成工匠精神的因素,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深入挖掘“工匠精神”背后的含义和精神价值,培育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下一代传承人。
5.4 工匠精神的评价
“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中是否扎根,将直接决定毕业生职业能力水平,同时,对可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的育人水平。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可成立专门的机构和团队,编制工匠精神工作活页、学生考核办法和企业工匠精神要求要素,辅以工匠精神学分制办法,形成多通道、多考核点评价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状况,从而将工匠精神在教育活动中量化,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6 结束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职业教育践行《中国制造 2025》的道路上,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服务类人才在必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每一名学生、教育者都应该成为工匠精神的诠释者、践行者、传承者,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也有义务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冰.技工院校汽车营销基础与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6,(07).
[2]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
[3]袁国伟.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卓越人才培养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
[4]任佑平.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19,(12).
[5]张良.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9,(12).
[6]邓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传播的困难以及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研究,2019,(06).
[7]韩学尧.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
[8]祖偉.培育工匠精神走出职业教育困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1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