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明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点出了打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升级版的时代主题。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我们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而作为新兴的公共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教育中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全面素质养成的状况还未根本扭转,教育评价尚欠科学,教学影响力不高等,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 公共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满意度不高和教学影响力低下一直困扰着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高校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教学理念局限性以及高校公共管理实践缺乏导致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科特色教育缺乏等教学模式陈旧现象。因此如何拓展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使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一、目前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影响力不高
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要不斷调查收集分析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以适应人才需求为目标来进行公共管理人才模式创新。
(二)实践教学缺乏,教学满意度低下
新时代对专业应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高校大部分课程设置仍然以理论为重,创新实践课程不多。尽管理论知识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未能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学生缺乏专业技能与实操能力,这对学生人才培养不利。
(三)专业特色不明,难以满足区域需要
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还需注重专业能力与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式大同小异,培养模式并不具备特色。而且对于不同地区和民族而言,由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高校在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方面更应该凸显特色,高质量的输出公共管理人才满足当地的发展。
二、目前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公共管理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播,学生则主要关注知识的运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难以和谐发展。对目前公共管理专业从事公共管理事务的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在校习得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实际的公共管理事务的指导性不高,教学影响力低下。
(2)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没有公共部门工作经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够自信,案例教学法少或者是案例教学法分析不够透彻深入,难以做到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融会贯通的效果。目前部分高校也通过吸引公共管理部门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此举措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3)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公共管理专业教材尽管基本上是国家规划教材或 21 世纪优秀教材,但都是由本专业研究学者撰写而非公共管理部门从业者编撰,教材缺乏中国民族特色,对实际公共管理部门难以起到实践指导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实施特朗普制教学法,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是以几十人为一个班级进行的教学,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可以尝试特朗普教学模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研究,每个小班 20 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为大班上课 40%,小班研究 20%,个别作业 40%。
(二)优化课程设置,引进专业实践人才,创新实践教学
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最优的课程设置,适当提高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专业集中实践课程和综合素养分散实践课程的比例。具体如何设置可以采取调研方法,例如对历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或者访谈了解他们工作中实际情况,从而摸清实际工作需要与学校课程教学有;对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考察,从社会层面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指导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向其他平行院校取经,吸收他们在实践教学做的比较成功的经验从而指导我们的课程设置。比如迫切需要那些从事公共管理事务人员来担任专业兼职教师,以此来充实实践教学。为此我们可以联系地方实际邀请公共管理从业人员参编教材,学校公共管理专业使用自编教材,而不是一味追求要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另外,为确保本课程的实践性,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由不同的公共管理研究学者与公共管理部门从业者共同担任本专业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公共管理从业人员教师的比例,可以使高校课程设置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可以大量导入案例分析课程,创新实践教学。
(三)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专业特色,满足区域需要
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文化差异以及各国国情的不同,使得公共管理专业呈现时代性、区域性和创新性特征。 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了发展社会的公共事业更好的服务大众。因此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体现多样化和区域化特征,适合地方公共事业发展需要,而不搞一刀切的课程模式。比如中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创新能力和考核方式等环节所占比重应有所区别。学校与地方公共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从事公共管理实践的机会。另外学生也可自找实践公共部门,经学院审核批准,按要求提供一定的实践报告获得相应的学分。
参考文献:
[1]樊凡.任宣仪.以实践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2018,(4).
[2]黄欣卓,李大宇.大数据驱动的公共管理学科现代化[J].公共管理学报,2018,,(1).
作者简介:辛刘方(1983年2月-),女,汉,安徽太湖,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7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