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优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交通运输是深层次联系不同地区文化、经济等的关键性路径,水路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加重,国家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因此,从不同层面入手客观剖析低碳经济下的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优势,进而联系实践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以期在优化、完善、强化的基础上促进水路运输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优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7-0185-02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地区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大力发展对各类能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能源日渐紧张,国家在把握實际情况基础上出台了针对性的环保政策,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下不同行业以及领域发展中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对交通运输领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把握各层面发展优势基础上深化水路运输发展路径,促使水路运输经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得以更好地发展。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优势
1.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而低碳经济是国家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强调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计划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能够减少40%~45%。在这一背景下,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较低的产业已成为政府部门大力扶持的对象,高能耗以及高污染的产业也是政府部门整治的关键点。在低碳经济作用下,传统交通运输方式的弊端不断暴露出来,要针对交通运输产业具体发展情况,优化完善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合理调整水路、公路、航空等运输结构体系,在协调统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在此过程中,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水路运输已成为低碳经济作用下政府部门大力扶持的方面。我国在理论探究、实践探索二者深层次结合中立足基本国情,在运用发展眼光基础上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管理条例,在加大执行力度过程中层层落到实处,为低碳经济作用下的水路运输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大环境,明确方向的同时科学指导水路运输经济高效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根据各地区水路运输具体情况,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提出了合理化、针对性的措施,在优惠、补贴等基础上促使人们转变日常出行以及传统货运的方式,促进水路运输深化发展的同时也能缓解公路、航空等运输压力,从根本上解决道路拥堵等实际问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中缓解人地二者间的矛盾,促使水路交通和公路、航空等运输深度衔接的同时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的效率,在落实低碳经济理念中为水路运输经济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2.环保性。在现代化社会高效发展中,行业领域能源消耗以及产生的废渣、废气以及废水大幅度增加,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不断加重,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在经济、环境二者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航空、公路等运输相比,水路运输中排出的二氧化碳量是最少的,也就是说,在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中有着较高的环保性。同时,全球一半的货运量都是当下各类型集装箱船完成的,排放的二氧化碳又非常少,大力发展水路运输尤为重要,促使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低碳、环保等理念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随着科技等高速发展,水路运输中的各类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更新、完善,朝着绿色、智能、节能等方向深化发展,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环保效果不断提升,在经济利润获取过程中达到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目的。
3.节能性。水路运输发展优势体现在不同层面,同时具备陆运、空运两大层面的优势,符合当下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在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降低运输中对各方面能源的消耗以及运输成本,确保水路运输高效进行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有着鲜明的低碳、节能等特征。具体来说,水路运输中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特别少,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促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得以高层次发展,有着较好的低碳性以及生态效益。就普通的运货车辆来说,有着较大的耗油量,而水路运输中耗油量特别少,大约只有其1/8,可以大幅度减少运输中对相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成本明显降低,有着良好的节能效果,满足我国在低碳、环保、节能等层面提出的要求。
4.经济性。与陆运、空运相比,作用到水路运输中的成本并不多,特别是长距离的运输。大宗散装货物、集装箱货物是水路运输的关键点,包括粮食、煤炭、石油等,集装箱方面的运输比重有所增加,加上在多方面有利因素作用下,海洋运输业发展速度加快,正朝着专用、多用途两大方向深层次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下水路运输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内河运输船舶开发并不需要较多的成本,在同港口建设、工业区建设等有效衔接中,内河运输发展日渐专业化,加上各类运输工艺、装卸设备等不断呈现,水路运输的整体效率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码头、出口航道等不断完善,能够满足大型船只在停泊方面的具体要求,堆场、仓库等设施大力建设,加强了水路、公路和铁路等运输之间的联系,港口疏散能力明显提升,在满足地区交通运输需求中能够促进水路运输经济深层次发展,在运输成本最小化基础上有着较高的经济性。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水路运输经济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内河运输。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沿海公路在运输方面有着较大的负担,建内河运输大力建设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沿海公路的运输压力,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受到多层面因素影响,我国内河运输发展相对滞后,与航运、陆运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力发展过程中能够缩短陆运、海运、航运三者之间的距离,优化完善已构建的交通运输结构体系,促进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深层次发展。在低碳经济这一背景下,我国要全面、系统把握内河运输实际情况,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出台相关政策、条例的同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促进各地区内河运输大力发展,深化内河运输体系,借助地区内河运输各方面优势,合理建设码头、仓库、主干道等,做好对内河运输的整治、养护等工作,促使内河运输高效发展,为水路运输经济整体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量,在呈现水路运输优势作用中将低碳经济理念落到实处。 2.海运和铁路合理衔接。在低碳经济作用下,我国要强调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统一,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推动水路运输经济深化发展的同时也能将公路、铁路等运输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深化整个交通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水路、铁路都是当下使用频繁的运输方式,海运和铁路运输合理衔接势在必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的发展。我国要在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基础上优化海铁联运的制度体系,深化海铁联运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巧用可行的技术手段,构建可行的海铁联运网络系统,随时动态监督海铁联运全过程,在实时反馈基础上明确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在科學化处理基础上深化海铁联运的关键性环节,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满足地区建设发展中多样化的运输需求,也可以借助联运的方式,在形成合力过程中不断为水路运输注入活力,加快水路运输的发展速度,缩小和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差距,促进水路运输经济深化发展,提升在整个交通网络体系中的比重,促进经济效益目标实现。在此过程中,我国可以针对海铁联运实际情况,加强水路运输和公路、航空等运输的联系,在多种运输方式相互作用中深化水路运输发展,在多层面优势作用发挥中日渐代替高能耗、高污染的运输方式,促使低碳、环保、节能等理念更好地落实到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系统高效运转中促进低碳经济深层次发展。
3.调整船队结构。船队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是水陆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关键点,我国要立足低碳经济理念,大力扶持的同时科学指导各类型船运公司在联系各方面实际中合理化调整船队结构,促使船队呈现出标准化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船运公司要针对我国出台的低碳经济政策以及在水路运输经济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建设发展具体情况,以地区水路运输需求为基点,对船队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体现在船结构、运力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在优势作用发挥中促进水路运输工作高效开展,在成本合理化控制中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在船队结构调整中降低水路运输中的能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具有较高的节能性、环保性以及经济性,促进生态以及社会两大层次效益目标顺利实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水路运输是当下低碳以及环保约束下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我国要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入手,全面、深入剖析地区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发展优势为出发点,在多层次实践中深化探索可行的方法、路径,在改变现状基础上将我国水路运输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顺利实现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确保经济、环境二者协调统一,具备较高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让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在水路运输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陈玉海.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江苏科技信息,2019,(16):24-26.
[2] 章琳.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发展的对策[J].经贸实践,2018,(23):174.
[3] 刘小龙.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水运,2019,(7):22-23.
[4] 支凯强,李欣潞.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物流科技,2017,(10):94-97.
[5] 张海峰.基于当前内河水路物流运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2):63-64.
[6] 姜黎黎.新经济背景下我国水路运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7,(17):262.
[7] 刘晓雷,徐婧,王婉佼,熊才启.关于水路运输标准体系框架的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8):16-18.
[8] 宋永吉.加强我国水路运输经济管理策略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5):2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35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