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大爱”可能对地震后残疾儿童的负性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爱”让地震中的孩子坚强、董事、学会感恩。但过度的爱也产生严重负性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对地震灾区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有所启迪。
  【关键词】“大爱” 孤残儿童 负性影响
  
  一、“大爱”的主要表现
  都江堰市友爱学校是一所定点招收地震后残疾学生的特殊学校,先后有100多位残疾学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身心恢复了健康。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大爱”有可能变成一种“过度关爱”,对部分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学生也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大爱”产生反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人士的频繁探视  汶川地震后,来自全世界各种媒体、科研机构、爱心人士等纷至沓来,在闪光灯、话筒、盛大集會上,这些孤残学生被反复“关爱”,一次次问及他们在地震中的感受,“爱心人士”同情的眼泪一次次滴落在他们受伤的心里,敏感的话题一次次揭开快愈合的伤疤,勾起他们痛苦的记忆。
  2. 家人的过分迁就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家长对于地震给子女造成的伤害感到难受,认为他们是捡了一条命,对地震造成子女残疾这种灾难的降临,无心理准备,伤心、心疼,觉得对不起孩子,因而在教育上降低要求,生活上百般宠爱,再加上缺乏心理抚慰能力和正确行为引导意识,因此对这些学生无任何积极进取要求,甚至现身说法“我们一辈子当农民,大老粗,还不是过得很好?”。这些家长事事包办,连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让其自己去做;一些孩子也可能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在某些事上过分任性、蛮横,态度偏执,思想过激,而家长却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
  3. 学校及老师的过度优待  有的老师怕有悖于社会对残疾学生的大爱,或出于对残疾学生的怜爱,觉得他们大难不死,已经不容易,对残疾学生关爱有加,对残疾学生选择了只表扬不批评,出于规避责任及社会人的自利性考虑,担心出事故,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放松了对残疾儿童学习、生活的要求,结果却因为缺少了批评、惩戒,学校教育功能失衡,增加了管理难度,出现一些纪律问题。有的学生家长也觉得自己的残疾孩子能活下来,已是万幸,不愿意对他们有太严格要求,也不喜欢老师对他们有太多批评。实践证明这种情况对于残疾学生的成长不利。我们认为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地震灾区学生严格要求,不仅能让学生很好进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中掌握好关爱与严格要求的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大爱”的危害分析
  1. “大爱”导致孤残儿童依赖心理
  残疾学生需要爱,但过度关爱易导致震后孤残儿童的行为自主性缺失,依赖心理加重,这主要体现在家长和学校对他们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过分帮助,哪怕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和老师也给予巨大帮助,以至于他们很少有锻炼自己的机会,由于年幼从而对他人产生行为依赖,表现出“娇气”,自主自立能力不强:有的残疾同学因国家领导人抱过、接见过、题过词,出席过大场面觉得自己也是“知名人物”而表现得“骄气”,这“娇骄”二气是依赖心理的重要催化剂,当他们遇到各种情况时,不能自行解决,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而不利于他们自身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2.  “大爱”可能导致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
  由于孤残儿童多是受到外界人士的被动关爱,易导致他们的社会属性降低,社会关系僵化,导致孤残儿童爱与归属感的缺失。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爱与归属包括得到与给予两个方面,这是在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产生的爱、被爱、和有所归属的需要,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在家庭、团体、社会中有位置。但来自各个方面的过度关爱却又恰恰将这种需要给抹杀掉了。在家里,家长由于过分关爱自然而然地给予他们很多不劳而获的东西,而这会让残疾儿童产生一种无力感,对自己身处残疾的状态极度厌弃,从而把本来对他们有积极意义的爱,潜移默化为厌世情绪。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尴尬地位,仿佛自己是别人的眼中就只是“客人”,而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信任,更不愿多接触与自己无关的事,长此以往,不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感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孤独、被遗弃、空虚等不良情感。
  3. “大爱”之下可能忽视孤残儿童尊重的需要
  社会对孤残学生的过度关爱,容易让他们产生“另类”的感觉,这是对他们渴望成为“正常人”心理的不尊重。各界媒体频繁地报道孤残儿童的伤残情况,将他们暴露在大众面前,没有考虑尊重儿童隐私。家长及老师、同学在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事上的帮助,是对他们能力的否定、自信的不尊重。在以上的这些行为中,儿童不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展示自己,从而使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出现自卑、软弱、无能等感受。过度关爱会对孤残儿童的自我实现造成负面影响。儿童的自我实现,无疑就是要在同龄人中定位于最佳位置,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以求得到肯定。然而,家人、老师的过度关爱却使儿童减少了自我行事的能力,事事包办,在小事上,孤残儿童尚不能自己去完成,更何况是那些需要倾尽自己全力才能得到肯定的事;依赖已让儿童失去了自我表现的能力,缺乏积极进取,也就自然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更无法实现自我,继而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残疾儿童犹如需要细心照料的禾苗,和煦的阳光和滋润的雨水才能让其健康、茁长成长;相反,毒烈的太阳和倾盆暴雨会让他们夭折。孤残儿童虽是个特殊的群体,但爱却没有特殊,因此,对待孤残儿童仍然用适当的爱,适合的分寸,适可而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1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