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农转非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障碍及解决方案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版图不断扩张,随之涌现大批农转非社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大量农转非居民在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社区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社区社会组织作为联系社区居民生活与精神上的一些困扰,极大程度上帮助农转非居民化解社会转型带来的困难。
【关键词】征地农转非社区 社会组织 社区居民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周边土地资源整合是解决城市工业化、商业化用地,居住休闲用地的主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通过土地征收和拆迁安置将城市周边的自然村纳入城市版图,大批农民被动移居城市转为城市居民。但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与农村在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无专业知识技术,无高等知识水平的农民来说,定居城市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于农转非社区居民而言,被动城市化过程中将给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巨大困扰。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一个在社会化过程,但这个过程阻碍重重。
社区社会组织在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表达居民利益诉求、整合社区居民群众意愿、稳定社区关系、保障社区和谐等众多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间,都曾有会议作出关于发展社会组织的重要政策和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在社会化过程中,安置房纠纷、集体经济纠纷、邻里关系处理等具体问题繁复多样,扎根于农转非社区的社会组织便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通道,也是农转非社区居民与政府党组织等治理机构沟通交流的桥梁。
一、“征地农转非社区”的界定
征地农转非社区是以“农转非”失地农民为主体构成的居住区。“征地农转非”是在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下,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由于城市开发而失去土地,土地部门通过办理建设征地,由农业户口变为城市户口,由农民转为市民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大量“征地农转非”居民。国家对“征地农转非”居民提供补偿安置小区,即“征地农转非”社区,但这并不等于城市传统意义上的“社区”。
社区拥有“居住”和“支持”两大功能,具体可分为居住功能、经济功能、社会调控功能、社会福利保障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征地农转非社区虽然具备城市社区的外部形态,但并不具备城市社区的精神内核,还处在乡村向城市社区的过渡阶段。征地农转非社区大都由同一个村落人群集体安置在一个小区内,因此征地农转非居民是由传统农民一步跃入市民范围之内的,而征地农转非行社区也并非城市自然形成,它带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乡村文化和乡村风貌,既区别于城市,又有别于传统乡村。
征地农转非行社区复杂而特殊的境况,使得具体问题更不易解决。然而,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最贴近农转非居民、,并能够及时与政府对话、沟通和协商的“中间层”,无疑在社区矛盾解决以及社区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此外,社区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天生具有利他性。他们为社区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或是架起的沟通桥梁,是农转非居民市民化和再社会化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最有效良方。
二、征地农转非社区组织存在问题
1.种类少,数量有限 征地农转非行社区居民由于视域狭窄、阅历不深,缺乏自治意识、公民意识和共同体意识,大多数征地农转非居民很少甚至从不参与社区活动,自然也缺乏组建或是参与社会组织的意识。征地农转非社区中存在的社会组织数量十分有限,除居委会、综治委、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组织、保安队等社区组织,社区维权类、公益类社会组织基本没有,社区活动类和经济类社会组织也较为缺乏,更何况许多社会组织还是空壳。社区中的空壳组织,并不能及时反映居民意愿和诉求,更别提服务居民。此外,对于社区中针对专业人士的专业性社会组织也基本没有。
2.资金不足,来源单一 征地农转非社区并非城市化自然形成的结果,社区社会组织主导力量也大都不是居民,多数由政府倡导成立,经费自然也大多来自于政府补助或是社区集体经济。此外,由于社区居民都是原农村居民,个人所有资产并不丰厚,所以基本上社区内部不存在私人捐助,。经费不足,活动自然难以开展,社区服务自然不能提供,社区社会组织就难以为继。征地农转非社区组织资金大多依靠政府补助和集体经济,渠道单一、有限。组织本身创收能力较弱。经济的不稳定,从根本上制约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3.人才缺乏,专业能力不足 征地农转非社区由于资金不足,组织运行便是个问题,专业人才的引进更是难上加难。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都存在社工人才的缺乏问题。社区社工人才工资普遍不高,更何况缺乏资金和经费的征地农转非社区。高水平专业能力较强的工作者不想来,低水平、专业能力不强的工作者不能收,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工作者也大多因为薪资待遇问题不愿来社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此外,社区现有的社会组织多数由原村委人员充任。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虽然都是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但在管理模式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原农村管理者并不一定足以胜任社区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工作人员上岗后,也没有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技巧的缺失无法有效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居民自治对社区社会组织失去信心,难以认同。
三、征地农转非社区组织发展建议
1.种类多元化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农转非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如果能够及时反映社区居民利益诉求,将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一个良好平台,也能够帮助政府更好实现基层治理,做好基层服務。征地农转非社区本身存在问题较多,情况较为复杂,为了更好表达居民利益诉求,政府扶持社区经济类社区组织之外,还应提高对社区维权组织等公益性组织的重视度,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减免税收,为志愿性社会组织成员提供必要奖励,提供免费器材。 2.资金筹集广泛化 资金是社区组织活动的关键。缺乏资金和经费来源,社会组织就无法正常运行、生存和发展。社区组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不能只依赖于政府拨款补助,对政府补助资金的过度依赖,容易造成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偏差。对资金筹集渠道加以拓宽一定程度上将缓解社区组织资金不足的压力。除政府补助金以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捐助、私人捐助或者是福利彩票等方式获得资金来源。社区组织自身也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创收能力,多方面广泛筹集资金,为资金运行大起多根支柱,增强水密超市防范意识,社区也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尽可能多的为社区组织提供资金与经费。
3.人才引进专业化 社区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征地农转非社区复杂多变的情况需要高水平专业素质高的社工人员来处理和解决。与此同时,面对社区社工人才难以引进的局面,社区组织要加大社区社工人才招聘的宣传,提高专业社工人才薪酬和福利待遇。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在社会广泛寻找热心公益的专业社工人士,邀请专业人员为社区组织成员培训。也可以与当地高校合作,邀請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前来社区实习。社区内部优秀人才,同样值得挖掘,社区组织可以挖掘社区内有特长,有能力的居民,鼓励参与,加强培训,建立奖励制度,赋予组织成员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健全评估机制 完善评估机制是社区组织良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决策程度合理合法、公正公开,是提高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方式。社区社会组织良性发展,更需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因此,社区组织要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运行程序,制定章程、规章制度,加强居民对社区组织的信任。此外,健全组织监督机制,完善评估体系是提高社区公信力,规范组织行为的又一重要方式。政府可以依靠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范围,服务种类,服务质量及满足居民需求程度等进行等级评定,并以此形成相应的财政补助方式,形成一套完善运行机制,以保障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真正的作用。
总结
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在土地征收前期待通过土地征收实现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但在土地征收后,农转非居民生活的更迷茫、没有方向和目标了。大多数农转非居民表示,搬迁之后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相较于农村是有所提高的,但是城市生活的高额费用和繁多开支让众多以务工性收入为主的农转非家庭压力倍增。
大多数农转非居民对于当前社区提供的服务是不满意的。农转非居民搬入城市生活后,也渴望得到城市居民一样体面、卫生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但社区自身存在的众多问题让居民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包括社区组织的非良性发展。社区内的组织并没有为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便利。农转非社区组织急需建立起系统的管理方案和运行程序,发挥社区组织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勇昆. 社区社会组织对农转非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7
[2]李智. “农转非”型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3]严敏.“征地农转非”型社区的治理模式探析[J].农村经济,2009(01):91-94.
[4]城市社区宜居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健-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17期
作者简介:王倩文 (2000-)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级本科生
刘梦媛 (1999-)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级本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1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