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来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的危害与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静 谢联

  摘要: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由原生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进入另一个生态环境,并在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建群和扩散而逐渐占领新栖息地的一种生态现象。当外来物种定植于自然栖息地,成为变化的主体并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时,则被认为是入侵。外来入侵生物排挤环境中的原生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甚至造成对人类经济的危害性影响。少花蒺藜草是我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的重点防除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近年来,发现少花蒺藜草在吉林省部分县(市)发生较严重,并有逐渐蔓延趋势,对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产生活等造成危害。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应提高对少花蒺藜草的防范意识,切实做好防控与灭除工作。
  关键词:外来生物;入侵;危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9.22.045
  1少花蒺藜草的危害
  1.1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少花蒺藜草生命力强,繁殖系数高,具有极强的侵占性、适应性,耐干旱,耐贫瘠,抗沙埋,很少有病虫害发生。在侵染区内,风积沙丘、干旱沙坨、道路两旁、田间地头、林间空地、闲置荒地随处可见,呈点状、带状、片状分布。一旦入侵当地农田和草场后能迅速繁殖,快速扩散蔓延,与当地其他植物争光、争水、争肥,严重危害当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危害,给农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2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少花蒺藜草成熟的刺苞可造成家畜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发生蹄夹炎、乳房炎、阴囊炎等。采食后容易刺伤口腔,刺破肠胃粘膜并被缔结组织包裹形成结节,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造成畜體消瘦,严重时可造成肠胃穿孔引起死亡。少花蒺藜草具有倒钩状的刺苞,可附着在家畜毛皮上,每年可从每只羊身上刮掉腹毛和腿毛200克左右,刺苞混入皮毛中降低羊毛质量,影响养畜户的经济效益。
  1.3危及农业生产
  在农事活动中,少花蒺藜草可造成农田草荒,使作物缺苗断条或影响矮棵作物通风透光,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秋收时节,刺苞上的毛刺刺到人的身体上,轻者造成农事活动不便,降低工作效率,重者会引起皮肤发炎等身体伤害。
  2形态特征
  少花蒺藜草为禾本科蒺藜草属旱生1年草本植物,又称疏花蒺藜草、草狗子、草蒺藜等,须根分布在5~20cm的土层里。茎圆柱形中空,半匍匐状,高15~70cm。分蘖力极强,叶条状互生。穗状花序,小穗1~2枚簇生成束,其外围是由不孕小穗愈合而成的刺苞,刺苞几成球形,长6.2~6.8mm,宽4.2~5.5mm,刺长2.0~4.2mm,具硬毛,淡黄色到深黄色或紫色,刺苞及刺的下部具柔毛。
  3生物学特征及生长习性
  4月25日左右,5~8厘米土温达3℃~5℃时种子开始萌发,5月10日左右针叶出土,6月1日左右为三叶期,6月20日左右抽茎分蘖,7月20日左右抽穗,8月5日左右开花结实,10月10日左右严霜后停止发育。原产于北美洲及热带沿海地区的砂质土壤,常见于路边、耕地、荒地、草原、沙丘、林地等。
  4传播途径
  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羊群交易侵入,通过放牧扩散蔓延;二是通过火车、集装箱等车辆运输传播;三是通过沙石、土壤运输传播;四是通过大风、沙尘暴传播。
  5 防控方法
  物理防治:严把植物检疫关,防止少花蒺藜草传入;采用机械铲除翻埋、人工铲除、焚烧等方式。
  化学防治:化学药剂灭杀。花生和大豆田可使用精稳杀得乳油、精禾草克乳油;玉米田可使用康施它乳油、玉农乐乳油、康施它乳油和莠去津悬浮剂、2,4-D丁酯乳油混用。在面积较大而密度不大的地块,3叶期-4叶期选用防治禾本科杂草药剂如拿捕净进行防除;抽穗开花期选用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开花结实的药剂防除。面积不大而密度较大的地块,选用灭生性除草剂如百草枯、农达等除草剂防除。
  6应对策略
  经调查,少花蒺藜草在沙坨地、岗子地发生更为严重,在路旁、田边、林间生长更为密集,覆盖度较高。部分田间也有零星生长,覆盖度较低。少花蒺藜草入侵吉林省部分县(市)已有20~30年历史,并呈逐年增加趋势,百姓对其危害没有足够认识,防范意识很差。根据此种情况,要想使少花蒺藜草得到有效控制并最终消灭,必须要高度重视,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增强防范意识,树立铲除少花蒺藜草人人有责的理念,不断探索防控新技术新措施,采取组织集中灭除与自觉自发防治相结合,通过人工铲除、机械铲除与化学药剂灭杀等多种手段同时实施,多管齐下,从而达到最终消除的目的。
  作者简介:李静,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谢联,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9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