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生旷课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是一例高职院校学生旷课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求助者李某在大二上期因为迷恋去网吧打游戏,经常不去上课,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和心理学相关原理,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进行五次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以及咨询师的评估,焦虑、紧张、偏执情绪得到缓解,旷课行为得到纠正,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焦虑 旷课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李某,男,21岁,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工程造价专业,高职专科,未婚,汉族,无宗教信仰,该生求助时旷课行为已持续了四周。
  (二)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在家是独生子女,父亲身体不佳,罹患尿毒症已五年,现已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在工厂里打工,家庭经济条件差,属于低保家庭。父亲患病前家里属小康家庭,在五年前父亲患病的时候,求助者在读高一,在外住读,由于母亲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患病的父亲,平常基本无暇顾及求助者,父母亲与求助者之间的沟通非常少,导致求助者从高中时性格开始变得内向孤僻,不喜读书,学会了去网吧打游戏,因此高考也只考了个专科学校。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求助者的母亲从不克扣他的生活费和零花钱,也导致求助者没有责任感,从来感受不到家庭的负担,在同学面前也非常的要面子。一年前刚进入大一的求助者,由于踏进了一个新环境,在周围寝室同学学习氛围的感染下,坚持每天都去上课。整个大一下来,求助者发现自己的成绩一期不如一期,所以开始泄气了。在大一暑假,由于准备贫困生建档材料的问题,求助者的母亲向班主任老师打电话了解情况,顺便说明了家庭情况,让班主任评助学金时一定要考虑。求助者当时在一旁听到了母亲与班主任的对话,埋怨母亲如实道出家庭情况,担心会遭同学和老师瞧不起。一直怀揣着这种担心开始了大二的学习生活,开学后班主任在办公室详细询问求助者家庭情况的时候,发现班上的两位同学在场,求助者从此就非常担心那两个同学会把这些情况说出去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所以从此以后求助者见着老师和同学都非常的不自然,担心他们瞧不起求助者。正是由于这种胡思乱想,让内向孤僻的求助者更不能自然地跟同学和老师相处,从而导致求助者旷课去打游戏,寻找虚拟世界的温暖。求助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
  (三)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紧张,话不多,自知力存在,言行一致,有求治愿望,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四)身体状态:近一个月睡眠较差。
  (五)社会功能:近一个月旷课节数达到20节,旷课时间大部分用来去网吧打游戏,但晚上会按时归寝。
  (六)心理测验结果:1)SCL-90量表显示:因子分为躯体化1.8,强迫1.9,人际关系敏感2.7,抑郁1.6,焦虑2.7,敌对1.7,恐怖1.9,偏执2.5,精神病性1.5。从中可以看出,其中求助者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因子分别略高于正常范围。
  2)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45 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二、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固执,自尊心强,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该求助者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情绪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一个月。
  (二)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1.诊断依据:
  (1)根据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项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有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的症状表现(如焦虑、自责、偏执、睡眠不好等)在1个月左右,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内容尚未泛化,没有影响逻辑思维,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因家庭狀况被母亲泄露给班主任后发生的,内容只局限于没有按时去上课,人际敏感只局限于本班同学,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求助者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因此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学因素:求助者家庭因父亲患尿毒症五年,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条件差,经历了该负性生活事件后,自信心受挫。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个性特征内向孤僻,因为是独生子,母亲从小对他倍加宠爱,形成了求助者自尊心强、敏感的性格。缺少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人际沟通能力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一遇到问题就逃避现实。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因为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家庭情况,也不能将它公之于众,从而导致不能适应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而产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中,父亲生病前家庭状况一直很好,父亲生病后母亲并没克扣求助者的开支,造成求助者不能坦然接受父亲生病后造成的家庭经济拮据的事实,从而形成“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会被人看不起”的错误认知模式,导致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逃避现实环境而出现旷课的行为。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认知,建立起新的认知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二)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共5次
  咨询收费:免费(针对本校学生不收费)
  心理测验收费:SCL-90、SAS量表测验免费
  四、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1.任务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收集求助者的相關信息,了解基本情况;
  (3)焦虑、人际敏感行为与偏执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明确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探寻其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作出心理诊断。
  2.咨询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耐心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求助者尽可能地宣泄自己积压的不良情绪,使求助者获得了尊重、信任和理解。
  (3)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了解等方式收集求助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让求助者独立完成心理测量——SCL-90(90项症状清单)和SAS(焦虑自评量表)。
  (5)将心理测量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将问题做初步分析;
  (6)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7)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8)布置家庭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提出问题。
  (二)咨询阶段
  1.任务
  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信心,不因自己的外在条件不佳而感觉比人低一等,学会平等地跟人交流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引导求助者更好的控制、表达、抒发自己的焦虑、紧张、偏执等情绪,从不良情绪状态中尽早走出来;让求助者认识到“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会被别人看不起”,这是一种不良认知,促使其改善性格上的弱点。通过改变认知,让其适应环境,最终纠正旷课行为。2.咨询过程:
  (1)再次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2)进一步评估其对行为的解释,从深层次挖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3)要求求助者按照以下方式,尝试把自己的问题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都表示出来。
  诱发事件A:大一暑假家庭情况被母亲透露给班主任,大二开学后班主任跟求助者的关于家庭情况的谈话又被两名同学听到。
  不良情绪C:情绪焦虑;紧张;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自责;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一个月。错误认知引发的行为问题为旷课打游戏,但还未持续到一个月时间。
  不合理信念B:一是“母亲不应该向班主任透露家庭情况,还特意强调让班主任在评助学金的时候特别考虑我,我害怕因为申请了助学金会被别人看不起”。二是“班主任不应该在办公室大庭广众之下跟我讨论我的家庭情况,刚好让班上的两名同学听到了这个情况,我担心由此传遍整个班级,我无法好好地跟他们相处了”。三是“当老师和两名同学都知道此事后,我再回到宿舍,他们一提到什么家庭条件我都感到很敏感,觉得他们好像是知道了我的家庭情况,看我的眼神都有点变化。班上的同学也是,特别是见到那两名同学,非常的不自在,导致我每天行为处事都非常紧张敏感,所以我选择了旷课打游戏,逃避现实去虚拟世界寻找温暖”。
  (4)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目的是帮助求助者把注意力从过分关注情绪反应和诱发事件上转移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5)针对上阶段列出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交谈与辩论、启发与引导,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
  (6)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针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写出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三)结束和巩固阶段
  1.任务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偏执的自我管理;
  (2) 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加强与宿舍同学、班上同学各方面交流;
  (4)改变错误认知,纠正旷课行为。
  2.咨询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根据求助者每天对自己情绪行为的记录让求助者详细描述平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烦意乱的情境,以及与同学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次由求助者扮演同学、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其观察“求助者”在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分析;
  (3)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认知 “外在条件不影响与同学的平等交往”,因此坦然融入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必逃避现实旷课打游戏。
  (4)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进一步坚持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对情绪行为的记录,定期反馈给咨询师。
  五、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宿舍和教室就紧张敏感了,开始重新和宿舍同学交往,和班上其他同学交往也感觉是愉快的。
  (二)他人反馈:宿舍同学认为李某变得开朗了,性格不再那么内向孤僻了;李某的辅导员老师也说李某已经每天按时去上课了。
  (三)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改变不良认知;焦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自责)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宿舍同学和班上同学,轻松的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够愉快按时地去上课了。
  (四)心理测验结果:1)SCL-90:人际关系敏感1.9,焦虑1.9,偏执1.8。可见求助者人际关系恢复正常,焦虑减轻,偏执减轻。
  2)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39分,标准分48分,提示没有焦虑。
  参考文献:
  [1]刘康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82-83.
  [2]刘康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刘康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
  [7]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Best著,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柏雨竺(1985年10月--),女,汉族,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与规划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专项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旷课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2018FZ02-Z)。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72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