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扶贫环境下扶贫项目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矛盾不断显现,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众多考验和挑战。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瞄准机制导致贫困人口基数不明、贫困情况复杂化等问题,严重阻碍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资源的精准使用和扶贫效果。然而,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已经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当克服当前形势下的扶贫困难,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良好发展。因此,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项目的优化方案对于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扶贫项目;贫困地区;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30日
   一、我国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项目现状
   (一)扶贫项目财政扶持现状。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公布的信息显示,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4,776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将投入10,000亿元以上的精准扶贫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6年发放精准贷款3,361亿元,2018年扶贫贷款预估达到7,000億元,预计未来三年内将投放两万亿以上的贷款。综合计算可得,2018年仅财政和政策性银行对扶贫的资金支持应在1.2万亿元以上,结合结构性信贷政策对于扶贫的支持,用于精准扶贫的资金支持规模相当可观。然而,即使在颁布多部重要通知文件、大量资金涌入扶贫领域、“政策、人力、资金三到位”的情况下,我国在人口基数影响下,贫困人口的庞大数量,形成贫困人口的复杂原因与地方上特殊的贫困结构相结合,目前的扶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二)贫困人口现状。截至2018年1月,我国仍有贫困人口4,000万人,距离全面实现小康全国零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相差甚远。目前全国各地拥有大量精准扶贫项目,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脱贫”效果仍然不够显著。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极其重要。
   二、影响我国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项目效果的原因
   (一)项目的制定与资源配置问题。部分扶贫项目的制定没有依靠实地情况进行设计,使扶贫工作的展开与后续的支持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基层政府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正确,没有实事求是地对贫困群众进行可持续性地帮扶,而是采取了较为简单的资金补贴与生产资料的发放。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资金资料的补助对于贫困家庭的短期生活具有良好的帮扶意义,但是在长期的扶贫工作中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精准扶贫应该以改善贫困人口的长期生活为目标,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在一定时期内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提升到贫困线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在扶贫项目上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都具有一定的限制,在当前扶贫人才缺乏、扶贫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源的配置对于扶贫工作的展开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相关资源的配置上,某些政府相关部门仍然存在着以贫困人口数量与贫困程度来分配扶贫资源的现象,没有按照当地的具体情况实施动态资源配置,在一定层次上影响了扶贫项目的效果。
   (二)项目的具体实施问题。精准扶贫的项目在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高门槛现象,部分乡镇政府因为人力的不足,在对符合扶贫标准的贫困人口的甄别上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只能依靠基层的推选与实地走访等方式来辨别。即使同处于一个地方,不同的贫困人口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对于各种情况导致的贫困人口,精准地分析贫困原因再实施精准扶贫难度较大。因此,基层实施精准扶贫项目上有着巨大的限制。此外,政策宣传比较单一,许多贫困人口对于政策的了解不足,部分干部在实施政府的扶贫政策时手段单一,过于强硬,简单地强制改变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却不予解释,也不予考虑替代方法或足够的补偿,导致政府“好心办坏事”,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却换来群众的抱怨,使群众对相关政策产生疑惑,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项目的实时反馈与改进问题。精准扶贫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实施之后往往缺少及时的反馈。在很多地区,精准扶贫的计划在根据当地条件与贫困人口状况进行制定之后,就不再更改直至实施完成。但是实际上,许多贫困人口的形成不是简简单单地困境叠加,而是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在实施精准扶贫项目的过程中,缺少长效的反馈改进机制可能会使得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又再次因为同样的原因陷入贫困水平以下,扶贫效果因此大打折扣甚至失效。贫困人口的多元化构成要求扶贫项目实施能及时跟进及时依据动态环境进行重新制定,以达到将帮扶的贫困人口从贫困生活中成功脱离出来。缺乏反馈与监督的机制,容易致使扶贫款项的运用落不到实处,导致相关精准扶贫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三、我国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项目优化方案
   (一)扶贫项目管理常态化。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持续性较强的项目,需要各界为之付出长期的努力,因而扶贫项目的管理应该常态化,各级相关部门设立专业性的扶贫项目管理小组,划分相关权责,建立健全相关的贫困人口信息传递机制。通过完整的贫困人口相关信息资料采集,建立合适的贫困人口网络资料数据库。由专业领导小组牵头进行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的帮扶计划,在制度上确定一整套精准扶贫项目的流程,为扶贫工作的优质开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二)基层扶贫实施精准化。每一户贫困户都具有自己特殊的贫困原因,在需要改善贫困户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我们就需要对特定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因此,在最基层的扶贫工作中应确保扶贫项目实施的精准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要求我们对于需要扶贫的对象具有准确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因此,基层的扶贫前期工作与具体实施措施必须精准化,争取按照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关的精准扶贫计划,达到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动态帮扶。按照每个月、每个季度的帮扶成果逐步改善帮扶政策与实施项目,做到按阶段进行精准扶贫,使贫困群众脱离贫困水平后不再因其他原因再次成为贫困人口。同时对扶贫资金采取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的管理模式,避免管理漏洞。    (三)扶贫工作考核标准化。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要求基层对于扶贫工作具有明确的认定考核标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必须标准化以避免浪费人力物力的行為。对于扶贫工作的进行,各级部门之间应该明确区分权责,按照权责制定考核的硬性标准和软性标准,编制具有当地实际情况的完整考核方案文件,设定对地方基层贫困人口数量、贫困人口生活水平、贫困人口脱贫比例以及贫困人口脱贫后再返贫数量比例等要点的参考考核标准。按照文件的要求对扶贫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一一校对,强化扶贫工作绩效性。除此之外,还应要求各级部门对除了扶贫工作纸面数据之外的具体贫困原因进行调查并纠正,避免非贫人员成为新的贫困人口。
   (四)扶贫项目监督严格化。扶贫项目作为我国关系到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其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为了避免扶贫项目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舞弊现象,扶贫项目的监督审核工作必须严格化。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背景下,扶贫资金的使用非常分散。因此,对于资金运用的相关审计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审计工作的繁重使得政府审计人员分身乏力,无法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审计对象进行全面地审核评估。因此,设定严格的资金管理程序势在必行。首先,应该为扶贫项目的相关工作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使扶贫项目的使用与监督达到有法可依的程度。其次,扶贫项目中资金的运用应该确定三方独立监管的方法,使用方、审核方和存管方应该分离岗位职责,强化内部控制监督体系,避免因单方面的舞弊行为而导致扶贫工作难以展开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此外,扶贫工作运用的资金应设立回访机制,采用大数据网络多次确认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于帮扶对象也应有跟进措施,防止虚报、瞒报和瞎报等渎职行为。所有的扶贫项目在资金运用上都应具有相关的存单方便后续审计人员的及时跟进与审计程序的进行。
   四、结论
   根据目前的情况显示,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取得突出效果,但与实际规划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差距,有待提高。所以,我国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扶贫工作要求我们在实施扶贫项目时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常态化管理,对基层实施精准化扶贫,对扶贫工作制定标准化考核,对扶贫项目进行严格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2]殷浩栋,汪三贵,郭子豪.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理性——对于A省D县扶贫项目库建设的解构[J].社会学研究,2017(6).
  [3]刘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
  [4]汪磊,许鹿,汪霞.大数据驱动下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的耦合性分析及其机制创新——基于贵州、甘肃的案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7(3).
  [5]王雨磊.技术何以失准?——国家精准扶贫与基层施政伦理[J].政治学研究,2017(5).
  [6]李棉管.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J].社会学研究,2017(1).
  [7]莫光辉,张玉雪.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论与改革,20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8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