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恩的内涵、理论机制与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感恩是指个体因接受他人恩惠或帮助获得有利结果而产生感激的情感状态或情感倾向。本文阐述感恩的内涵,梳理感恩研究的主要理论。本文结合近几年感恩研究进展,阐明感恩的前因和结果。未来研究应从中国的组织情境出发,拓展感恩的研究领域,关注感恩的形成机制,丰富感恩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感恩内涵;感恩理论;感恩前因后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11日
   一、引言
   感恩源于拉丁语中的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近几年积极心理学思潮推动,感恩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外心理学家对感恩持续地探索,已有学者将感恩引入组织管理领域;而目前国内对感恩的研究多停留于对青少年群体的探讨,组织中的感恩研究尚未涉及。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感恩研究,对感恩的内涵、理论基础、前因后效进行了评析,呈现了感恩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二、感恩的内涵
   根据Rosenberg的情绪理论,感恩可以归为三类:情感特质、心境和情绪状态。作为一种心境,感恩易被察觉,其持续时间介于情绪体验和特质感恩之间。McCullough等将感恩心境与感恩情绪状态合并,统称为“状态感恩”,与“特质感恩”并列,该观点得到更多研究者的支持。
   McCullough等认为:感恩是情感特质,是个体识别并以感恩情感回应他人对于自己做出的帮助或贡献的一种倾向。状态感恩与特质感恩相对,是一种情绪状态。两者都从特性、时间上的稳定性和对其他心理特征的影响等方面按层次结构划分感恩,特质感恩居于最上层结构,状态感恩次之。但两者在时间、特性和情境上存在差别,特质感恩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持久性的情感,并具有跨情境性;状态感恩则是短期的、波动的、即时性的情绪,与特定的情境相关。
   三、感恩的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感恩研究的主流理论包括以下四种:
   (一)社会交换理论。Blau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会分析人际关系中的付出和回报,当回报大于付出的时候,人们会感到感恩。Wetzel等引入了等级规范,探讨在互惠规范之外,如何解释交换行为中的感恩,研究发现在感恩的调节下,客户的优先策略对企业利益增长有积极影响。
   (二)道德情绪理论。该理论最早起源于Smith,认为感恩是对施予者助人行为的激励。而后由McCullough等完善,阐明感恩的三个功能:道德的晴雨表、道德的激励和道德的强化。感恩由道德行为产生,又会进一步激励和强化道德行为。施予者对受益者提供帮助的道德行为,激发了受益者的感恩,进而受益者会对施予者甚至陌生人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此外,受益者的感恩又进一步激励了施予者继续从事道德行为,实现良性循环。
   (三)认知情绪理论。Heider和Weiner对Smith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提出了认知情绪理论。从受益者的知觉探讨感恩,把感恩看成是认知体系的产物。Weiner和Wood等都认为个体之所以感恩,是因为在接受帮助后,对施予者帮助的本质(包括施予者的意图、施予者为提供帮助付出的代价、该帮助对受益者的价值)进行了归因,认为有利结果是施予者的行为或努力产生的。
   (四)积极情绪建构理论。该理论由Fredrickson提出,他指出:积极情绪会拓宽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为个体提供更充足的资源准备。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能够建构个体相对持久的身体、知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源,也有利于提升自我的乐观体验和精神信仰。我国学者也认为感恩比其他一般的积极情绪有更强的拓宽建构的力量。
   四、感恩的前因后效
   (一)感恩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亲密关系,感恩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亲密关系中预测感恩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夫妻间的关系投资、父母的感恩水平以及依恋。当伴侣察觉到对方对关系进行投资(投入时间、金钱、精力以增进感情),伴侣会充满感恩。母亲的感恩能正向预测孩子的感恩。安全依恋类型的人独立自信,感恩特质更强。
   研究主要从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探讨陌生关系中感恩的前因。认知方面,感恩是施予者的意图、付出和受益者的获赠价值三者的函数,受益者感恩是因为察觉到施予者在回应自己的需求;行为方面,消费者感恩是因为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我国学者指出同伴的支持有助于个体体验感恩;心理方面,强心理韧性和强自由意志信念的个体更加感恩。国内感恩研究多聚焦青少年群体,发现压力性事件和对物质主义的追求会导致青少年感恩情绪减弱。
   (二)感恩的结果。感恩对亲密关系、陌生关系以及个体具有不同的作用。亲密关系中,感恩能维护和改善关系。夫妻间关系投资使伴侣产生感恩,促进双方对关系贡献以维护关系,进而提高婚姻满意度。研究表明,丈夫感恩有利于缓解妻子的抑郁情绪,母亲感恩也会提高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家庭外的伙伴关系,表达感恩能够使关系更亲密,促进关系维护。
   陌生关系中,感恩促进关系建立,进而影响积极行为。感恩会激励受益者与施予者取得联系,并促使受益者不顾成本做出包容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促使其再次助人。感恩还可以促进彼此关系建立和维护。企业感恩能激励其更多承担社会责任,消费者感恩会促进其对企业的主动宣传行为。感恩还会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如增加幸福感、减少抑郁症状、提高青少年学业成就等。
   五、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从感恩內涵出发,提炼了感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果,点明了感恩的相关理论基础。国内感恩研究正处于萌芽时期,需要以整合的、发展的、多元的视角深化感恩的相关研究。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拓展感恩的研究领域。目前,关于感恩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学领域,管理学领域关于感恩的研究相对匮乏,Fehr等已从理论上探讨了感恩能影响企业责任、组织公民行为、组织韧性等,未来可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员工感恩能否影响组织行为和决策,能否为组织创造效益。    第二,關注感恩的形成机制。针对感恩前因变量的研究不足,有必要对其前因展开系统讨论。同时,探讨感恩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探寻组织中员工感恩的前因变量和边界条件,提升员工的感恩情绪和特质,激发员工的积极行为,促进企业发展。
   第三,丰富感恩的研究方法。目前,感恩研究大多仍采用横截面问卷调查,未来可通过纵向研究设计进一步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采用针对性的干预实验、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开展感恩研究,提供学术支撑与实操基础。
   第四,开展感恩内涵及作用机制的本土研究。依托中国组织的管理背景对感恩现象进行研究情境和研究议题的本土化。探索中国文化中感恩在社会和组织中的内涵,明晰感恩在中国文化中的内在作用机制,将进一步促进感恩的价值发挥。
  主要参考文献:
  [1]伍新春,周宵,刘淋淋,陈杰灵.青少年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与主动反刍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4(5).
  [2]Mccullough M E,Emmons R A,Tsang J.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1).
  [3]Wetzel H A,Hammerschmidt M,Zablah A R.Gratitude Versus Entitlement:A Dual Process Model of the Profitabilit[J].Journal of Marketing,2014(2).
  [4]Mccullough M E,Kilpatrick S D,Emmons R A,et al.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2).
  [5]Rothenberg W A,Hussong A M,Langley H A,et al.Grateful parents raising grateful children:Niche selection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 gratitude[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16.
  [6]王建平,喻承甫,曾毅茵,叶婷,张卫.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
  [7]叶宝娟,杨强,胡竹菁.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
  [8]Fehr R,Fulmer A,Awtrey E,et al.The Grateful Workplace:A Multilevel Model of Gratitud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8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