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网络载体”的相关界定及其特征入手,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揭示了运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的策略。【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载体本是一个科学术语,最早出现于化学领域,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载体这一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广泛传播,互联网以其承载容量大、互动共享、直观快捷、表现丰富的突出特性受到大众群体的热切青睐,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特征分析
在运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网络载体表现出传统大众传媒载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无法比拟的特征,传播速度的快速性、传播手段的兼容性、传播范围的超时空性等是其鲜明特征的重要表现。
(一)傳播速度的快速性
网络载体依托可以使教育主客体都能便捷地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当今受教育客体可依托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载体,只需要通过登录相关网站,使用网站内部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即可快速获取丰富详实的相关信息,从而避免了查阅相关书籍而耗费的时间与精力。除此之外,由于少了诸多繁琐的中间环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可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更为方便、快捷和流畅。
(二)传播手段的兼容性
传统大众传媒的样式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你只能在报纸上看到完整的新闻报道;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新闻事件的活动现场;只能在杂志上看到重大事件的深度分析,而网络载体兼容了传统大众传媒的多种优势,集文字、图画、色彩、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多功能于一身,它既可以显示文字、图形,具备报纸、杂志、书籍易保存、易查阅的功能,又可以显示声音、影像,具备广播、电话、电视的传递信息快、覆盖面广、信息内容丰富多彩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将电话、传真、电视、电脑、录像等融为一体,能对信息进行及时处理、传输和显示,为人们提供文字、图形、声音、数据和影像等综合服务,实现全国各地信息共享。
(三)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网络载体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传播方式,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沟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受教育者可以平等、自由、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感受、体验传递给教育者,也能及时地得到教育者的帮助。受教育者的不良情绪由于有了倾诉的对象而得以排遣,他们的快乐情绪由于有了分享的对象而得以升华,网络载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得到了交流,心灵得到了沟通,知识得到了传播,这种平等、及时的互动能够大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二、运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以信息高速传播,以微小创新拨动全局发展的“微时代”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文化表达方式和社会行动方式,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变化。大学生是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最为活跃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必然会成为网络载体新最直接的体验者和拥护者。
(一)信息传播手段的多变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45.5%的网民为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同时,根据笔者2018年6月对郑州五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表明,92%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更乐于通过网络或手机等传媒传播的信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有81%的大学生开通了微博并经常使用,他们认为微博的吸引力在于参与者的角色多样,交流广泛,并能及时了解信息并形成热烈讨论。由此可见,高校运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社会环境的多变性
一方面,“微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心理进一步凸显。在“微时代”大学生有了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这些以微博形式承载的信息又能够成为每个人评价和议论的对象;另一方面,“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有了更强烈的交往需求。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对策
“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理念。
(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
“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大众化,间接消解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传播主导权和话语主导权。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树立“微时代”意识。通过相关培训和专题学习,使各学科教师能充分利用“微时代”提供的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等提高其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敏锐性,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更充分全面的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拓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加大硬件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二是从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图片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网站的吸引力提高访问量和点击率;三是基于微博构筑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参与班级微群的建设,围绕当前的新闻热点、重大政治问题及时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并对错误思潮及时开展批评讨论,让学生们在亲切轻松的氛围中讨论问题、获取知识,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
一是,加大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德育内容的比重,加强正面引导,让大学生明确网络道德规范,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增强自律意识;二是,高校需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并注重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提倡“慎独”精神,从而加快网络自律行为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理念。
总之,随着微博的兴起、3G网络的发展以及微公益事业的出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处处见“微”的时代,对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把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紧抓一个“微”字,从细微处感知时代变化,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搭建的有效平台,以各种“微”形式渗透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发芳.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小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32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