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的出现,创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交往方式,也给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校合理的方式来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确保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新媒体机遇挑战
互联网诞生以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飞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网站、微博、微信、贴吧、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改革和创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流交往。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其中,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0%。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生力军的培养基地,是优秀青年的成长摇篮,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建设好传播好社会义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新媒体环境早已成为人们生活所要面临的大环境,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所要面对的主要环竟。只有深刻理解新媒体和意识形态的内涵等,把握新媒体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开展深入的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提升新媒体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对策。
一、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新媒体时代,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认识到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又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的新机遇,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资源
在传统媒体为主流的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传统的纸媒、校园板报、校园广播等方式来进行,有一定理论深度和权威性。但是由于资源的单一性,也使传统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出现形式枯燥单一,效果不突出的情况。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拥有的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可以随时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通过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几乎所有的高校学生能够通过手机网络,随时随地地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二)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途径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搭建了新平台,这一新平台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传播学中认为传播路徑与传播渠道具有相同含义,传播学者拉斯韦尔(Lasswell)将传播渠道规定为信息由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的通道。新媒体时代,高校通过校园网、微信、QQ、微博、贴吧、各种学习软件和APP等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三)增强了高校学生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创造了一种即时互动、扩散性的传播方式,每个人都有一支“麦克风”,每个人都能发声。这也是新媒体更受欢迎,能广泛流传的原因。作为“00”后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也期待自己能发表观点、亲自参与,个体的看法和行为能获得认可。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网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化,所处的网络环境也更加纷繁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凭借他们技术优势和占据的网络资源,利用一切机会变本加历向我国高校渗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各种观点和信息以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呈现在网络平台上,使处在海量网络信息、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难辨真假。一些青年学生被蛊惑被利用,形成了错误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必将影响我国的长治久安,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管控难度和复杂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遵循“把关人”模式。这一模式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由美国传播学主要奠基人库尔特·卢恩就提出的。学者陈力丹将其概括为:“信息总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权利属于传统媒体,“把关人”则根据会根据一定的报道标准,过滤掉不恰当或者不符合要求的信息。新媒体时代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使每个人都能随时随时便捷快速地在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无需经过“把关人”把关,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了难度和复杂性。青年大学生政治修养良莠不齐,散发不恰当不和谐言论的情况无法必然存在,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控管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改变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传统模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模式。这一模式呈现出的是自上而下的传播特点。这种模式在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政课上课堂教学方式来实现。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模式有时候甚至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它在一定时期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传播领域中就面临一个更加立体化,更加多维化的环境。首先,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播者——受众”两个传播主体之固定的单向关系。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传播主体地位日益平等化。第二,新媒体时代传播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点对面的单一模式,出现了点对点的网状模式。第三,新媒体时代传播信息呈现碎片化,不需要标题,几句话、几个字,甚至是一个表情符号都可以表达受众的态度和看法。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应对策略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在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同时,深入钻研新媒体的特性,顺应时代发展,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发扬新媒休优势特色,找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对策,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成效。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指导地位
第一,擅长运用“议程设置”,做好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宣传阐释工作。“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最早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就能影响公众舆论。高校要把握时机,开展议程设置,深入师生、多接地气,引导师生既掌握思想精髓、核心要义,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增进立志报党报国的情感、献身伟大梦想的情感。
(二)握高校新媒体传播的正确舆论导向
作為高校来说,教育对象是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新媒体青睐有加的青年学生,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新媒体监管机制。一是要成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各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网络宣传工作部门组成联合监管机构。二是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一定要分工明确,分工到人。三要形成完备的紧急舆情应对方式,一旦在监测系统发现舆情问题后,相关部门可以及时做出新媒体舆情引导,第一时间启动舆情危机应急预案。
培养一支传播网络舆论正能量的新媒体宣传队伍。高校要在新媒体时代有意识地去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提升校园官方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实效。高校应该精心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修养高、在师生中有威信、能力突出的师生队伍,将他们培养成为校园“意见领袖”。
(三)加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平台建设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00”后成为新一代高校的主力军,新媒体逐渐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要想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善用新媒体,用好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思政课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增加吸引力,要做到有创新、接地气,才能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政课的教育,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同时,构建校园新媒体传播矩阵,增强传播效力。以学校官方媒体为核心层,院系、社团媒体为外层,“抱团”发展高校自媒体矩阵。通过新媒体矩阵,定期策划和推送相关文章和观点,开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传播合力,强化教育效果。
新媒体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实践与探索,采取多项举措共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以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把关人理论与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J].东南传播,2017,(4):20.
[2]厉国刚.大众传媒文化.[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董黎丽,1980年出生,女,黄河科技学院校报编辑部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新闻传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46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