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大学生的各种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通过各类新媒体工具不断进入社会、校园以及家庭等各领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环境和新挑战。高校应直面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和网络信息队伍建设,充分研究新媒体及其基本特征,以及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掌握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环境,实践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新并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完成培养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任务的同时履行好教书育人的重任。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的基本特征
  所谓新媒体,即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是指借助于网络数字技术,通过固定或移动终端实施信息传输、交流和互动的全部新型传播形式和手段的总称。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较,作为信息传播形式和手段的新媒体环境具有如下特征:
  1.新媒体环境的即时性和兼容性
  新媒体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相比,第一次使人类在信息传播领域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平等。新媒体环境的兼容性使得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提供了新空间。
  2.新媒体环境的交互性和平等性
  新媒体告别了“笼统式”地面对受众的信息传播模式,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受众精确细分,也可以实现受众接受信息的“私人订制”。平等性体现在信息传播、交流不再像传统媒体一样有一个控制中心,以“一对多”的模式传播,而是呈现“一对一”、“多对多”的的新模式,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发布、传播及接受信息。新媒体环境的平等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新媒体环境的海量性和全面性。
  新媒体环境的全面性是指新媒体在传播时效上,可以全时段传播;在传播空间上,新媒体可以全域传播;在传播主体上,新媒体领域的传播者有职业和专业的区别,但在功能上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每个人都可以当“编辑”;在传播效率上,新媒体可以全速传播、实时传播;在传播广度上,借助于文字、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及其组合,新媒体可以实现多维传播,打破了版面、时段和内容的限制;在传播途径上,新媒体可以全渠道传播,打破了传播终端固定化的限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状
  1.新媒体环境下各类思潮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便利地输出其意识形态内容。他们利用网络及现代传媒技术的领先优势,生产了大量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不断借助各类新媒体工具如微视频、微电影等,进入无国界的新媒体环境,具有较大的隐蔽性,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试图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严重威胁。同时,由于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使得一些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被新媒体环境中众多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所欺骗,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有较大差距。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导主体的挑战,主要反映在各大高校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群体,也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主要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活动开展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群体的理论知识储备虽然多于大学生,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导主体的教师,其知识更新的速度却不一定超过大学生,甚至因为年龄、生活等现实情况,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及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可能低于思维活跃、新媒体工具使用更加娴熟的大学生,从而给教师带来了一定压力。部分教师存在着新媒体技术使用率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不高等不足,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无法使用与大学生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影响较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导主体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熟练掌握各类新媒体技术、适应新媒体环境,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以切实应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第一舆论场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高校也要重视这个阵地,除了办好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还要关注网上热点问题,组织师生讨论或开办一些讲座,针对师生中的问题、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鼓励他们在网上传播正能量,从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党校要敢于担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教职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和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特别要在入党积极分子中大张旗鼓地批驳 “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同时,还要在师生中引领关于 “如何看待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关于“苏联解体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关于“西方民主输出与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等问题的讨论,力争抓住入党积极分子这个“关键少数”,并通过他们将正能量思想传递给更多的身边人, 着力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
  2.积极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新媒体素养。
  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需要加强高校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新媒体素养的重视,将新媒体素养作为教师教学、管理考核内容之一,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者新媒体技术竞赛,组织新媒体技术的相关培训与学习,例如常用新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微课的制作与使用、慕课开发与设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等等培养意识形态工作者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完善自我,包括形成先进的新媒体理念,使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及对传媒的合理批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年轻人和老同志也要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 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既要对党的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又要对热点问題的有着高度敏感,形成更加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对理论进行精准权威的阐述,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又要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去学习网络发展规律、新媒体运用方法,提高自身胜任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者既能够借助互联网思维来组织课堂教学工作,又能够创作出适应网络传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精品,从而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延伸到网上。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制定政策,鼓励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者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