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城中村”治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原始居民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变,更是城市治理的一大转变。因此,针对太原市“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就城市基层社会中的治理转变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中村”;治理;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C93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15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正迅速向周边拓展,使得原本并不属于城市的农村逐渐被城市包围起来。尽管这些村子中的原住居民在生活上受到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上的极大影响,但其仍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社交习惯。这种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性质的城市村庄我们称之为“城中村”。
从经济角度来讲,“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从外来人口角度来讲,“城中村”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聚居地,是他们在城市站稳脚跟的过渡之地。从社会问题角度来讲,“城中村”是与城市风貌有很大反差的“问题地”,松散的管理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一、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目前,太原市常住人口442.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5.27万人,乡村人口66.88万人,城镇化率高达84.88%,比上年提高0.18%。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太原市共启动7个“城中村”改造,拆除旧村211万平方米,新开工棚户区安置房2.05万套,基本建成5.27万套。现今,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太原市建成区范围内仍然存在大量“城中村”。“城中村”的道路与城市街道犬牙交错,致使市区用地边界不清、城市空间零碎、管理混乱,统筹发展任务仍然艰巨。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的必要举措,“城中村”改造已写进太原市《太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其中提出把“城中村”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工程和重大战略工程,力争到2020年完成全部170个“城中村”整村拆迁,并同步推进建设改造[1]。
二、“城中村”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违章私建造成安全隐患
“城中村”是外来人口租住的首选之地,然而原住居民的住房已不能完全满足大量外来人口的租房需求,加之我国城镇治理结构还不健全,政府的规划管理往往不够及时、规范,居民们出于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往往会以最廉价的成本在其宅基地面积上搭建数层违章私建。这些违章私建一方面可以在征地拆迁时获得更多的补偿款,另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的租金。这些违章建筑的质量令人堪忧,楼宇之间距离极小。例如,在太原市的许西村、流村、大马村“一线天”、“贴面楼”随处可见,再加上村内道路窄小拥挤、杂乱无章,往往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如火灾、房屋坍塌等等,给居住在村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威胁。
(二)外来人口造成社会治安混乱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相对于周边城镇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多元化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进入当地的大量外来人口由于“城中村”相对廉价的生活成本,通常会优先选择居住在正在改造或者尚未改造的“城中村”内,他们在为太原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太原市“城中村”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一方面,“城中村”的日租房、月租房以及小旅馆日益增多,由于其对于租客信息往往管理混乱,甚至不闻不问便可入住,使“城中村”的人员组成十分复杂,偷盗抢劫、非法传销、打架斗殴等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往往会形成以血缘或地缘而划分的小群体,难以融入本地居民的社会关系网。各个小群体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由于“城中村”居民和外来人口的综合素质与法治观念普遍较低,解决矛盾往往会采用暴力的方式,也造成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
(三)“拆二代”现象
在太原市“城中村”内,村民往往倚靠征地拆迁时的补偿款一夜暴富,加之其靠出租房屋获得的收入以及村集体逢年过节的集体分红,使得“城中村”中出现了许多与城市市民劳动思想不同的边缘化人群。这个群体通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有甚者肆意挥霍拆迁补偿款吃喝嫖赌,最后走上不思劳作甚至犯罪的不归路。这一类群体人们往往将之称为“拆二代”。
(四)“守护型”经济模式
一般来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村民们在失去土地之后,绝大多数都守着征地补偿而来的房子,从事人力物力投资成本极低的出租生意,以最保守的方式守住自身利益。“守护型经济模式”体现了村庄共同体在面临巨大市场化动力和压力时更深层的社区生存理念[2]。
(五)恶劣的居住环境
太原市诸多“城中村”街道狭窄,两旁小店林立。由于村里没有专门负责环卫清洁的部门,村民的生活垃圾和小吃店的食品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卫生环境令人担忧,如太原市的许西村、流村等“城中村”经常出现污水横流、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的现象。“城中村”街道大多凹凸不平,每到雨季积水遍地,人们出行极其不便。到了冬天,一些没有取暖设备的人家围炉取暖,燃烧产生的烟雾不仅破坏环境,更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不同“城中村”采取不同的改造模式
根据太原市各个“城中村”的不同规模和地理位置,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改造。一部分“城中村”可以选择进行整村拆迁改造,将原有的建筑全部拆除,利用区位优势进行整体的规划改造。但是这种方式工作量较大,拆迁成本也会相对较高。另一部分“城中村”可以选择部分拆迁改造,只对“城中村”部分需要整改的区域进行改造规划。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整体布局较贴近于城市规划的“城中村”,只需将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加以完善即可,改造完毕后完全可以以新姿态融入到城市当中。当然,“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不有一些例外,政府不仅不会对这些“城中村”进行拆迁改造,还会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一些传统村落或者有古建筑历史遗迹的村落。政府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参与,杜绝盲目拆旧建新,进一步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古村落,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生活环境,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让村民在保护中得到实惠。 四、如何走出治理困境
(一)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城中村的治理过程中,需要分析各方相关利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维的平衡。首先,政府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改造计划。一方面规避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要求的政策变更,另一方面要制定对村民切身利益有所保障的合理政策,整体上对“城中村”的改造进行宏观的把控,将房地产开发商、村委会、原住居民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多元的协同治理框架之下。在主体间性框架下,“城中村”社区多元主体在治理中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打破权威和单一中心结构,实现去中心化发展[3]。
(二)推進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中村改造过后,本村原先的治理主体村委会转变成居委会,先前的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政府应在城乡之间进行环境、人口与配套资源的统筹规划,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城乡居民共享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医院、学校、公园、文娱设施、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提高社区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区的活动经费;制订合理的长远改造计划,分步骤、分主次地进行改造,加快脚步使基本公共服务早日实现新旧市民的均等化。
(三)关注村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
“城中村”改造过后,村民的户籍由原先的农村户口变成了市民户口,是否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村民自身综合素质相对低下等原因,“城中村”村民在失地后很难马上融入城市。政府应充分结合村民的实际情况,建立包括医疗、失业、养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一般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努力提高“城中村”村民参加社会保障的个体积极性,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实行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城中村”村民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水平的一致性。
(四)注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政府的规划设计决不能只为一辈人谋取福利,要将人与环境整合在一起,明白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注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政府应确定以生态化发展为目标的规划方向,即在注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前提下进行城市的环境改造,提升对城市资源的合理整合运用,从而全方位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应注意摒弃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要十分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切勿将城市的建设建立在破坏历史文物的基础之上,充分承担起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命,促进可持续发展,走一条造福人类的正确之路。
结语
城中村改造是太原市统筹推进城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是“城中村”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更是“城中村”居民思想观念、职业选择、行为方式上的市民化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关于“城中村”的治理改造问题,应在政府的正确规划管理下,全面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力争把太原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太原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cnstats.org/tjgb/201905/tystys-2018-bbx.html.
[2] 林莉,张劲松.过渡与协同:城镇化发展中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 李怀.“城中村”研究的三种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4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