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回表的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发展表外业务的原因
  金融机制改革不断,各方面的融资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商业银行依旧按照原有的经营模式发展,必然会严重影响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因此,开展表外业务成为了一项各大商业银行热衷的业务之一。
  首先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首先作为一个企业,无异于一般企业,都围绕着获取最大化利润这一目标进行生产和发展。同时伴随着逐渐加深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较大的利率波动的程度,我国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一方面作为表外业务的参与者,借助自有资金进入各类金融市场赚取利润,另一方面作为中介服务者收取大量佣金,此外开展表外业务不需要过多成本,这都有助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第二可以转移分散商业银行的风险,部分表外业务能够有效进行风险对冲,套期保值,加之商业银行拥有的专业人才,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的风险现管理机制。将潜在的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例如有效化解不良贷款。此外,随着金融市场逐渐与国际相接轨,其必然会带来信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等,因此借助表外业务的开展能够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适应客户投融资需求的多样化。受基准利率下调的影响,个人不再青睐于传统的定期存款方式,逐渐朝着拥有价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对企业而言,在投融资渠道扩宽的背景下,投资型金融需求逐步下降,交易型金融需求和消费型金融需求不断上升,单纯的存贷业务早已难以满足需求,而部分表外业务的开展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现状
  一方面,表外业务规模逐年攀升。据近几年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显示,目前表外业务的规模持续增长,到2016年年底,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高达250(253.52(含托管资产表外部分))多万亿元,约为表内总资产规模的109.16%,较上年末提升了12.04个百分点,到了2017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302.11万亿元(含托管资产表外部分),同比增长19.17%。其余额相当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119.69%,比上年末提高10.5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表外业务种类日益丰富。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除传统的支付结算工具、支付系统创新外,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利率协议、金融互换、国债托管业务、项目融资抵押代理行业务、各类理财业务等蓬勃发展,表外业务品种日益丰富,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提升服务水平、扩大盈利来源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2016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表外业务的范围进一步有所扩大,将凡是能够让当期损益变动的且不被纳入资产负债表的均算作表外业务。
  三、表外业务回归表内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仍然较为薄弱,表内外风险可能出现交叉传染
  首先,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由于透明度低,造成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难度升级。主要是开展的表外业务不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对业务的规模以及质量等方面难以把控,这就为风险提供了藏身所。同时,针对表外业务的风险难以有效识别,加之计量工作难度大,商业银行自身也不做到准确识别业务规模和把控业务经营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很有可能形成银行的大额负债,导致银行亏损,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商行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灭顶之灾。
  其次,为躲避监管,以表外业务为衣开展表内业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管规则极有可能变化,要求此类与贷款资产相似的资产及时回表,这势必引发行业内坏账金额的激增,极大冲击着金融市场整体的稳定性。
  此外,像“假保函”案件,多是因为业务操作流程中出现了不合规不完善,这都反映出银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表外业务的安全性。还存在部分商业银行在内控以及合规治理方面依旧存在问题,这方面的风险也极易蔓延至表外业务领域。因此这就倒逼着部分表外业务回表,以在严格的监管下有利于治理这些乱象。
  (二)表外业务风险众多
  从风险角度来讲,表外业务同样具有风险,同样需要进行风险对冲机制,然而目前市场上缺乏对冲产品,对冲机制。随着表外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潜藏风险也在不断沉淀。表外业务虽然起步晚,但在发展过程中,产品创新程度高,产品设计范围广,且涉及到了某些交叉领域。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权责难以有效化分,存在灰色地界,风险检测管控必然力不从心。从监管层级来看,我国主要依靠宏观角度来调控信贷的规模,对表外业务扩张不在监管范围内。
  保证金制度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能有效保障银行的利益,但为保障金对于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的规则相差较大,一般而言,为刺激表外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的保证金额要求相对较低。但这一过程无异于飲鸠止渴,具有天然高杠杆性的业务,必然会带来巨大危害。
  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一般都会有保证金的要求,主要存在于涉及或有债权、或有债务业务领域,而对于不同类型的表外业务,各个风险对其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如表1)。
  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整体的流动性稳定,流动比例为50.03%,存贷比70.55%,流动性整体合理充裕。但仍存在以下不稳定因素,一方面是存款额度的波动较大,另一方面是银行资金的来源不够稳定。此外,我国现有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东方、长城)的风险逐渐显现,不仅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资产负债率高位运行。2014年以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负债增长的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资产负债率均在85%以上。目前还存在个别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领域,风险集中度高。
  总体而言,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是可控的,但不可忽视的是,风险事件依旧存在,且主要集中在一些产能过剩以及低端的制造业。部分企业,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维持日常运营活动,致使新增加的资金利用率低下。这种情况的持续,对非金融企业自身而言,不是长久之计。且部分企自身运营情况差,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通过信贷资金来缓解短期金融困境,这样无法从根本出解决问题,还会造成社会中现存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甚至出现恶意逃废债的情况此外,存在新增的贷款资金多流入房地产领域,截至2017年12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达32.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0.9%。虽然较2016年末有所下降,但目前房地产领域依旧存在泡沫化趋势。这必定会降低信贷资金可回收的概率,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性。   (三)不利于货币政策正常实施
  逐渐扩张的表外业务,不仅给我国目前的监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同时干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货币政策主要是借助对市场上货币供应量来进行宏观调控的。对于那些银行理财业务、汇票承兑业务等业务,无法通过存款准备金来进行调控。同时类似于借助理财产品的外衣进行高息揽存等业务,变相绕开了利率管制。这无疑会降低以传统的以信贷规模作为中间目标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效实施,最终干扰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危害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四、回表后商业银行发展状况
  2017年以来,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监管政策持续出台,金融脱虚向实的趋势凸显,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出现明显收缩,表外业务余额增长速度存在逐年向下的趋势,回归表内意愿强烈。
  随着信用审查机制日趋完善,并且行业对担保、承诺条件的要求、标准提升,各大行的担保承诺业务在总营收中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因此,担保承诺类业务规模相对缩减。2017年银行间相互购买以及代持理财产品的现象有所减弱,同业理财产品额度以及持有额度均有所减少,银行间同业资产负债有所收缩。表外业务的增速明显放缓表外业务增速由过去的50%以上降到19%。理财业务增速放缓、规模缩减。由于具有零和博弈性質的金融衍生业务,还具有高杠杆性,其天然的高风险性势必会导致银行风险剧增。在银监会开展的三三四政治以后,部分表外业务资金开始回表,贷款增速也较之前有所提升。总体上,金融衍生相关业务规模扩大速度得到了遏制。
  五、总结
  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带动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因表外业务在监管上的疏忽、信息披露上的缺陷,暗藏着不小的风险隐患。因此,应规范银行表外业务的经营,以适当的方式引导表外业务按照现行法规条例要求,规范合法有序的发展,结合严格审慎的监管,避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继续游离于监管之外。从银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必须重视表外业务的制度管理建设,否则这些看似能在短期内为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业务,势必会在未来给商业银行带来致命一击。因此银行应当配合监管要求,将实质属于表内业务的部分表外业务合理的有效的转入表内,以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晨曲.规避监管的表外业务之乱[N]. 新金融观察,2018-01-29(025).
  [2]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会计财务处浦发银行内江分行营业部联合课题组,李慧.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控探析[J].西南金融,2018(01):29-35.
  [3]胡影仪.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7.
  [4]黄志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属性、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12):51-62.
  [5]陈雄兵,邓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J].国际金融研究,2016(08):60-70.
  [6]权俊良,叶文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及对金融调控的影响[J].金融会计,2013(10):13-19.
  [7]王琦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J].浙江金融,2013(02):55-57.
  作者简介:袁菁,女,汉族,陕西汉中,在读硕士研究生,兰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9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