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老字号企业的传承与创新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政策推动下,老字号正处于焕发生命力的最佳时期。但是部分老字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重传承轻创新、人才匮乏,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分析老字号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老字号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老字号企业再创辉煌。
  关键词:体制;传承;品牌传播;中华老字号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3-0004-02
  一、中华老字号概况
  中华老字号品牌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的技艺和服务理念,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承载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各地主管部门组织申报,有关机构和专家认真审核,2006年11月商务部认定首批430家企业为“中华老字号”。2011年3月,确定了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录。两批共计1 128家,平均年龄140多岁,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分别为180家、117家、96家,位居全国前三,其他省份老字号企业较少,海南省和青海省仅有1家。老字号企业覆盖的品类范围也较为丰富,分属在餐饮住宿、食品加工、零售、工艺美术等8个行业,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以食为天,相较于其他行业,饮食类企业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数的65%。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华老字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由商務部牵头制定了一些促进老字号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文件,多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方案。例如2017年,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流通发[2017]13号),围绕“传承工匠精神、弘扬商业道德”这一主题,积极构建老字号的保护、促进和宣传推广体系,着力推动老字号保护促进和改革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老字号企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和创新路径,在营销方式、管理理念等方面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以新的方式深入消费者的生活。
  但目前部分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老字号的负面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与现代企业相比,老字号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距。
  二、老字号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制束缚,机制老化。体制决定了企业的品牌属性、知识产权等。截至目前,已经有很多老字号企业完成了不同程度的改制,但仍有部分老字号改制不彻底,在产权改革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山西省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六味斋、双合成、东湖陈醋均已改制完成,生存状况良好,摆脱束缚,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老香村、老鼠窟以及太原酒厂还属国有企业,生存状况不佳,老香村糕点甚至已经停产。很多事实证明,产权改革彻底的企业都克服了困难,得以重焕青春。另外,改制也留下了许多问题,例如老字号的一些无形资产仍然由政府控制。就商标来说,企业所拥有的只是使用权,所有权仍归政府所有,企业只能有偿向政府租赁商标的使用权,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固守传统,缺乏创新。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方面,部分老字号企业仍过分强调“继承传统”,而没有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例如有些经营行为必须层层上报获批才能实施,由此就束缚了企业的自主发展;经营渠道也大多以店铺经营为主,受地域限制而无法满足部分消费群体的需要;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率也在加快。但很多老字号企业仍固守于某种传统工艺,缺少创新,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未能做出及时调整,对于品牌延伸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如何在发挥“老”的优势的同时加以创新,是老字号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3.经营地点搬迁,文物资源损失。大多数老字号在创建以及经营辉煌时所在的地理位置都处于城市的核心区域,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改造,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受到影响,从商业旺地搬迁到新的生产经营地点。地理位置的变化会使得一部分老顾客由于路程远等原因而流失,有些老字号企业经营状况大不如前,有些甚至一蹶不振,很多老字号的文物资源也由此消失殆尽。例如,承载着西安城市和文化记忆的老字号“五一饭店”“东亚饭店”等随着东大街的拆迁改造,也暂时地离开了公众的视野。在城市改造的环境下,企业如何保留自己的原有文化,是对老字号企业的严峻考验。
  4.人才匮乏,难以为继。老字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独特的技术、手艺,而手艺传承发展的载体就在于手艺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字号品牌的长盛不衰得益于那些仍在坚守的手艺人。现如今,老一代的手艺人正在慢慢老去,而学徒却越来越少。以胡魁章笔庄为例,做笔的工作枯燥乏味,收入也较低,曾经有聋哑学校的学生去学,最后也没有坚持下去。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培养传承人已经成为老字号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大多数企业中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年龄普遍偏大,且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较少。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匮乏也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羁绊。
  5.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知晓度不高。企业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进行品牌推广,可以有效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同与喜爱程度。但目前还有部分老字号企业品牌推广意识淡薄,仍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中,忽略了对老字号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将品牌的推广仍依附于老消费者之间的口口相传,进而限制了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宣传的侧重点偏于“传统”,缺少现代文化的融入也会使得年轻一代的人群对于品牌的熟知度不足,造成消费者结构的断层,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另外,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定冲击,而大部分老字号企业对于现代化媒介不够重视,未能利用其实现有效的品牌传播。
  三、相关对策建议
  1.深化企业产权改革。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特征和企业具体情况决定应该采取何种管理体制,从国家层面推动仍存在体制、机制束缚的老字号企业继续进行改制,逐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决策权,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体系;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增强老字号发展活力;对于改制遗留问题,例如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政府应减少对企业的干涉,让商标的所有权回到经营者手中,为企业发展扫除后顾之忧,为老字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真正保护经营者的权利才能使老字号企业甩开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2.立足改革与创新。一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将传统经营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引导和鼓励老字号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用人机制。二是创新销售渠道。2018年,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最新发布的《中华老字号电商发展报告》显示,电商已经成为众多老字号企业增长最快的销售渠道。目前1 128家老字号企业中,有超过七成的老字号在淘宝等购物平台上开店。而且电商汇集的大数据可以让企业准确地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营销策略。因此,要促进企业迎合现代消费需求,“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再创百年辉煌。三是创新产品生产工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果老字号还固守某种传统工艺,缺少技术创新,将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老字号企业要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传统工艺相融合,实现机械化量产,破解现代规模化制作与传统手工技艺的矛盾,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例如,美加净联合大白兔奶糖推出了奶糖味润唇膏,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总之,老字号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积极应对各种新变化,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模式、营销、产品、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
  3.重视老字号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保留至今的老字号原址、传统建筑要加强保护,及时修缮;将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需要拆迁的老字号企业尽量安置在老字号原址或附近,保留原有的商业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老字号一条街”,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老字号企业的管理,对弘扬老字号商業文化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老字号与现代城市规划的矛盾。目前已有很多省市已完成老字号商业聚集区的建设,例如重庆温泉城上泉坊老字号聚集区、厦门市“老字号一条街”,游客可以实现吃、游、购一条龙。
  4.完善老字号人才发展机制。技艺的传承是老字号企业发展的核心,应注重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支持传承人授徒传艺,并为其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以及开展研讨等活动的条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中的传统工艺和传承人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应积极培养和引进各领域的专业人才,鼓励有关专家为老字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鼓励高校等毕业生到老字号企业就业,让掌握特殊技艺的人员和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发挥所长。
  5.注重品牌宣传。鼓励老字号企业运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主动宣传老字号的品牌历史和商业文化,提高年轻人群对于品牌的熟知度;通过各类平台及时发布企业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组织制作老字号纪录片,加大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使得老字号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得以不断提升;组织老字号进社区、进学校、宣传品牌形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氛围;政府部门应积极支持举办以老字号为主题的各种展览、展销活动,在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设立更多老字号品牌专区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据商务部中华老字号专家库专家丁惠敏所言,由商务部评定的第三批国家级老字号2019年也会公布,以后每3年一批。希望更多老字号企业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能够继承和保留传统精髓,让百年品牌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张继焦,刘卫华.老字号绿皮书——老字号企业案例及发展报告(2017—2018)[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8.
  [2]  陈丽芬,果然.中华老字号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2018,(18):30-38.
  [3]  祝雷,魏文斌.苏州“中华老字号”企业持续发展内在因素探讨——基于扎根理论视角[J].当代经济,2017,(25):92-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2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