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专业技能的同步教学,促使学生成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其应用高职会计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而且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文章分析了什么是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了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何保障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5.138
一名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也应当以此为导向,积极改革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正能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能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有效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科学应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1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将理论、实践结合在一起。但是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更注重实训,强调理论知识则围绕实训,并通过设置工作任务将理论、实训紧紧结合在一起。与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相比,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具有实效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在高职会计课堂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脱节的问题,保证学生既能学习理论知识,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从而达到同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目的。
2 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是有章法的,具体可依据以下原则:第一,理论、实训要结合。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会计知识是对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有效指导会计工作的开展。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理论、实训的结合。所以,教师在构建教学模式时,应充分保证会计理论知识课程、实训课程的有效结合。第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众所周知,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会计能力,就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锻炼学生。但是高中院校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只能尽可能地创建与真实工作环境接近的实训环境。但是企业则可以提供这种环境。所以,在构建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优势开展实训课程。何况学生毕业本就要入职企业,提前适应企业工作氛围还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三,一教双证、课证相融。所谓一教双证是指通过一体化教学,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取得会计职业从业资格证,加之毕业证即为双证。课证相融就是将国家会计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会计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保证会计课程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直接上岗,不必重新再考试取得会计证。
2.2 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毕竟,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课程为主的。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将实训课程独立出来,使之与理论课程同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学生对实训课程的重视度。第二,理论、实训课程应当在同一学期开展,从而保证在学习理论知识之时可以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第三,课程目标可设置为让学生独立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第四,应当将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等工作都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从而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
2.3 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
教师专业能力是决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成效的关键要素。只有高水平的会计教师才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将理论、实训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方法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首先,高职院校要鼓励会计教师走出去。如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活动、培训课程、参观活动,从而拓宽会计教师的见世面,增强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鼓励会计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毕竟,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比较高。鼓励会计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会计教师以后的职业发展。尤其是有利于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再次,高职院校还应当重新招录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的会计教师,充实教师团队。最后,高职院校还可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优秀的会计人才担任实训课程教师,构建双师制度,这样也有利于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保证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还应当依据实际完成实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实训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基本的教学设施。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配备先进的教学软件。如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模拟软件、保险业务教学软件等。同时,还应当积极建设多功能实验室,如银行、证券交易等实验室。
3 滨州市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
(1)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要做好滨州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摸清家底是首要的基础工作,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应牵头成立有关部门和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调研组,对全市文化资源进行拉网式调查,将调查结果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考证其开发利用价值。
(2)科学规划指导。科学规划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力保障。将全市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开发利用的财政投入,加大开发利用项目的政策支持。广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3.2 制定推动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
(1)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财政预算,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2)建立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器,通过奖励、项目补贴、物业费用减免、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3)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助推转型升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优化投资结构,有条件的转投文化产业板块,对这部分企业要在投资审核、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對外贸易以及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4)做活文化产品展会经济。滨州市要不断组织、策划、引导企业和社会文化组织团体、个人参展各类文化展会,在展出补贴等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5)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对于一定区域内的合作,可以通过寻踪寻源,共同开发的形式实现连片发展。一方面,滨州市可利用土地等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者直接投资文化资源开发,还可以以智力、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快区域间合作交流;另一方面,结合本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与北京、上海、杭州等文化龙头城市积极对接,在技术、资金方面获得支持。
4 推进文化与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
(1)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科技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助推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印刷发行、网络动漫等,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2)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滨州市在注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其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结合文化资源分布及其特点,打造好旅游精品项目和精品线路,以旅游促文化,以文化丰富旅游。
(3)与金融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与金融跨界融合,建立一个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面向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彭伟.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研讨[J].商讯,201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2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