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業快速增长,互联网金融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但是,高职院校在金融人员的培训方面落后,并且缺乏合格的互联网金融人员。如何建立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真正符合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素质要求,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最终实现以人才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目标。本文从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出发,分析了当前其专业人才的局限性,列举了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希望能够培养出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需求并满足本地企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1 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供需分析
1.1缺乏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模式不同于传统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业务模型,将Internet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结合在一起,并使用Internet和电信技术来实现金融通信,支付和信息服务。具有融合金融行业资本流和互联网行业信息流的双重特性。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要求互联网金融人才既要掌握金融工具定价、风险控制、量化分析等金融理论,还需要掌握Internet技术,例如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性和大数据,这就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金融管理完美结合”的跨学科、复合型综合人才。而传统的金融方向和IT技术方向人才知识都过于单一,这样的人才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需求,必然导致大量的人才缺口。
1.2缺乏创新型人才
面对新型行业的挑战,传统产业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转型,创新出更多的资本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为了满足行业要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互联网金融人才需要以创新的思维主动学习互联网和金融领域的前沿知识,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开发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丰富的金融创新经验,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学生缺乏创新的思维,严重依赖书本,即使具备了扎实的理论水平,仍缺乏最新信息的搜集能力。学生不了解技术前沿,很难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在进入社会以后,一些学生面对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更容易忽略学习、停滞不前,就无法赶上时代新的步伐。
1.3缺乏专业型人才
要想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必须具备更加专业化的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互联网金融人才也必须符合专业化要求。之前高职院校很少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金融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专业化互联网金融知识,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
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在一些院校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书面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在一些互联网金融岗位上,由于该行业发展变数较多,所以目标设定较为模糊笼统,没有针对具体的互联网金融岗位设计具体的课程和技能,原有传统的金融类课程依然在整体的课程结构当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只是简单的把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渗透在金融学、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之中,成为传统金融人才培养的一个改良。这种尚不成熟的课程设置方案以及不够明确的培养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会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即使学生将来顺利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未必能够很好地胜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专业工作。
2.2理论教学偏多,缺乏实战经验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和私密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复合性,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一线接触现实的资本运作,无法真正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目前各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然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学生无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能力训练,这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在实践操作中,各高职院校主要引进了模拟软件进行训练。一方面软件操作和实际业务操作尚且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等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更新换代迅速,而作为成品的模拟软件和设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必然影响互联网金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3填鸭式教学,创新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固守填鸭式教学,创新程度不够。虽然学生短时间内了解了最多的知识,但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不会举一反三。在这种统一教育模式下,学生思维定式已经形成,个体之间差异性不大,愿意做题,愿意翻书,但是所有的知识点相互割裂并没有融会贯通,同时学生也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思考,而是坚守原来的答题模式。长期下去,既不利于学生个人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他们个性化的发展,更不利于整个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从目前国内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既有研究生层次,又有本科层次,还有专科层次。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应立足高等教育的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另外,由于各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相关的就业环境也会有差异,加之院校的师资水平、生源也不一样,所有各高职院校最终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差异。高职院校应经过综合考虑,立足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一线操作、营销和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互联网思维和科学素养,扎实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熟悉电子信息技术,并熟知P2P网贷、第三方移动支付、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最终能够胜任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专业性工作,例如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的数据分析员、产品经理、客户经理等职业岗位。
3.2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由于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复合性,传统教育中各专业相互独立的模式应被打破,专业教育的每一环节要优化。具体来说,一方面在传统银行、保险、证券等模拟软件的基础之上进行升级,并将所有的金融业务都整合到一个金融市场当中,让学生建立宏观的金
融知识架构,同时发掘自己的偏好、开发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位;另一方面,围绕跨专业仿真实训,建立多专业、多学科的实践共享平台,教师定期布置一个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案例分析,也可请专业外的学生共同参与,一起头脑风暴,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决策过程中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依据高职院校目前的教育方式,学生无论从技能上还是经验上都很难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实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解决互联网金融专业学生难以参与行业一线操作的困境,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推进校企合作,以“订单班”“实训实战”的方式紧密联系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在学生入校之前就有针对性的与用人单位签订共同培养计划,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同时用人单位也定期指派技术职员对学生进行岗位的实践指导,以企业专家讲座、座谈会、校企互访的形式加强沟通,积极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互联网金融的素养。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培育学生、合作推进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一个更高效的学习平台,互联网金融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更加具体化,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实践优势会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中占得先机。
3.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社会人才
高职院校要以开展互联网金融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将职业技能竞赛与互联网金融课程优化有机结合,互联网金融职业技能竞赛具有实战性、规范性,反映互联网金融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标准,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目的,提升学生互联网金融职业素养。学生通过竞争比较找出实践技能的差距,不断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跟上时代潮流。互联网金融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段,金融数据、互联网技术瞬息万变,这对于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在互联网金融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文化,改革课程设计,金融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元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面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从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将带来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就业的重大转变。如何面对竞争,把握机会,对于高职层次的金融专业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应该接受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合格的金融人才,最终实现学生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就业市场,培养更多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使其能够适应一线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宏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0):14-16.
[2]王艳蓉.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205.
[3]孙慧卿.独立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8(20):131-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7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