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树勤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然而,综观国内外,对其研究却少之甚少。本文主要介绍了学习倦怠的概念及表现,通过分别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外部原因及内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高职院校 学习倦怠 原因分析 对策
  一。学习倦怠的概念及表现
  “学习倦怠”这一名词概念源于“职业倦怠”,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到目前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之前对于倦怠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于从业人员,比如教师、警察医护人员及服务人员等,而以学生作为对象的研究却很少。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从业人员在职场环境中所呈现出的职业倦怠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学习倦怠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高职院校学校学校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心理的一种表现,主要体现在缺乏学习兴趣或学习动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态度和行为。
  学习倦怠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对学校教学课程及学习活动呈现出消极心理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沮丧、不满意、抑郁、冷漠、焦虑、自尊心较低等心理上的表现状态。具体体现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以及没有成就感。情绪低落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呈现的沮丧和挫败感,对学生产生严重的排斥和厌烦心理,严重者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行为不当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一种逃避和退缩,比如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睡觉等;没有成就感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评价低,容易否认自己和产生失败感。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综合体现为对所学课程和学校组织活动热忱度低,对待老师、同学的态度冷漠、疏远。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
  研究发现,引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教师道德素质的影响、教育教学制度以及学校制定的培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人格因素的影响、对专业兴趣的影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方面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外部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对上学的意义产生怀疑,他们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上,读书没有什么用,很多人还抱有这样的心态,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还有“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歪理,产生了这样的心态,使得他们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对成绩和学业也漫不在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社交、网络以及如何赚钱上面,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并且非常崇拜哪些圆滑、八面玲珑的人,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认为他们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才混得开。还有些大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应该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了解一些关于求职的问题,而对于上课老师讲的什么内容,自以为没用,进而失去兴趣,出现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同时,面对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目睹了很多成绩好的同学业未必就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为此感到很迷茫,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很多学生为此把多数精力都放在各种职场中的形式考试,而对于学校的课程却是应付,只为了拿到毕业证而已。
  2、学校因素
  第一,需要强调的是管理制度的改善。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学内容的千遍一律是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校里的课堂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走在社会发展前沿的人才,这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高校课堂的设置以及传授的教学内容来看,已不能反映当前社会和学科的前沿水平,学生从上学开始到大学毕业都要接受同一模式的课堂学习,感到课堂上的东西用处不大,从而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当前的教学形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由发挥讨论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却很匮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学习的创造性和探索性也不会得到提炼和培养。
  第二,高校实行的“严进宽出”的培养机制。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很多高校实行的都是“严进宽出”的培养机制,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都会认为只要考上大学的就都能顺利毕业,几乎不存在淘汰的可能。然而,没有淘汰就难有竞争,没有竞争就很难产生压力。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学生奋力拼搏考入大学后,感觉不到任何学习压力,也没人管,慢慢随波逐流放松自己,逐渐的失去了学习动力。对于那些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尤其如此,很快就会陷入一种无聊、空虚的地步,或整日无所事事或沉迷于网络,为此荒废了学业。在这种形式的教育下,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得不到激发,反而逐渐被削弱。由此可见,高校没有完善的培养和监督机制,所培养的人才不被社会所接纳,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内部因素分析
  1、人格因素
  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其本身的人格特征是有之间关系的,主要在那些自控能力差、严重缺乏自信,高度焦虑的学生尤为突出,他们缺乏生活目标,没有什么理想,常常会感到很疲惫,觉得生活枯燥无味,自然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对于那些性格开朗,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学生,他们对待生活积极向上,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人生规划,做任何事都能看到其光明的一面,这样的人就不会轻易产生学习倦怠。
  3、专业兴趣
  很多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对各种专业并不了解,大部分都是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来填报志愿,而真正进入学校后,才发现对所报专业不感兴趣,觉得不适合自己,想转专业又太困难。为此,失去了学习兴趣,也没有了学习动力,有的甚至产生了厌烦等抵触心理,以致学业荒废。
  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在考人大学前,很多学生把大学生活想象的太过美好,而通过努力奋斗考进去的大学却发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觉得事事都没之前想象的那样理想,以至于使得他们感到失落、沮丧,甚至迷惘。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种种原因,社会方面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择业提供平台,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积极为高职院校就业、择业提供平台
  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应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发展平台,这样才能使那些具有高素质和极大潜质的优秀人才快速、准确地找准自己的位置,高效地服务社会。社会应该重视保护当今的大学生,理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扬、倡导学习的积极意义和价值,逐步形成人人要学习,人人爱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同时还应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唾弃假丑恶,对于一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以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生活。
  (二)改进教育教学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制定完善的培养机制
  高校对学生应该制定严格的培养机制,对于连小混混都能毕业的教育状态无疑会大大削弱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从一开始入学,就应该严格遵守各种考试规章制度,制定一定的淘汰率,从而让其感到在大学中也是存在压力的。大学不是“保险箱”,而是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基地。要严格制定执行“宽进严出”的教育体制,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学生学有所成,确保人才质量。
  2、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老师的言行举止、学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着对本专业独特的见解和渊博的知识面,言行得体、精神烁烁、仪态大方、精神饱满,所谓“亲其师,善其道”,课堂上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学生便会发自内心的敬佩,上课很容易出现活跃、认真、和谐的气氛,学生为此心情愉快、就会精力集中地认真学习。
  3、加强心理指导
  虽然已身为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心理却很不成熟,自己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心理发展不平衡,容易被情绪左右,难以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很容易被打败,常常陷入失望、郁闷中不能自拔。为此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教育,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正确看待学习,制定人生规划和目标,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自己的大学生涯递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9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