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地新城开发与设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延安作为陕北的中心城市,城市发展严重缺乏空间,仅仅局限于周边的的川沟用地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为了改善城市带型结构,缓解人地矛盾,疏解老城区中心的各种压力,沿城市发展主轴从南至东的方向,形成串珠状多中心结构。南区新城作为带型结构的 “串珠”之一,有其地理上的优势,也有其地形地貌上的劣势,但让南区新城成为延安市“上山”搞城市建设的试验先驱,也可为延安以后的城市空间拓展寻求可行之路,重新诠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延安精神。
  关键词:空间形态;山体开发与设计;模式探究;优化比较
  Abstract: as the center of the northern shaanxi yenan, city, city to develop serious lack of space, confined to the surrounding the sichuan ditch land can'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urgent need to expand the city development space, expanding the size of c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the city, to relieve contradiction, leading to the center of the old kind of pressure, and alo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south to the east of the spindle direction, form beads-strings multicenter structure. As the new town with the structure of "beaded", is one of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lso has its topography on the disadvantage, but let the new town become YanAnShi "went up into the mountain to make a pioneer of city construction test, also can be used for spatial extension of yanan later seek feasible way, to paraphrase self-reliance, hard struggle, a perennial yanan spirit.
  Keywords: space form; Mountai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Explore mode; Optimization is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背景分析:
  单中心放射蔓延+带形发展的被动性与盲目性使延安市城市建设面临着城市用地不足;城市规模扩大受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率低;长轴方向交通压力大;城市中心感不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城市发展严重缺乏空间,仅仅局限于周边的的川沟用地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
  2、项目意义:
  ――生而不止,不止而冀
  为了改善城市带型结构,缓解人地矛盾,疏解老城区中心的各种压力,沿城市发展主轴从南至东的方向,形成串珠状多中心结构,在南区建立延安新历史阶段的形象示范区,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目标。
  3、山体开发与设计模式探究
  3.1山体开发模式
  对于山体,其开发模式有如下选择:
  (1)保护:对其不进行任何干扰,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从而实现它的最大利用价值。
  (2)加强:即对自然形态的强调。山体的自然特征可以被强化,其高度和坡度的改变,可以使山体显得陡峻。例如可以在山体上增加一些令人感兴趣的活动并使登山者有更多收获,以增强山的自然特征。 (3)改变:通过建筑或其他形式的开发改变山体的形状将彻底改变一个小山的自然面貌。这些变化也许是有害的,它将导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它也许是有利的,例如在芝加哥植物园,由水土流失的农庄和污水坑变成有低山缓坡的、湖水纯净、细水长流的新景观。 (4)夷平:除了一些相应工程问题的考虑外,不考虑山体的原始特征,将山丘逐渐削平,或被高速公路切断,或被建筑物代替。 3.2山体开发土方平整模式
  •前提:
  挖方与填方尽量保持绝对最小量;尽量做到现场填挖量平衡,因为异地取土及弃土成本昂贵;保护古树或重要植被,及时重建地被,因为没有保护的土壤会引起侵蚀和淤积;挖去表土并予保存;避免在土壤潮湿、过干、冻结时施工;实行机械夯实,依靠松散填土的最终稳定所形成的自然压实很难达到均匀完全;所有的填充都应是紧压填充,将土置于挖去表土的土槽中加压夯实;大规模填土地段,基部必须有挡板墙和排水槽。
  •平整模式:
  完全推平,呈单一台地的形式;保留局部山体+单一台地的形式;保留局部山体+多个等高台地的形式;保留局部山体+多级台地的形式;
  其中保留局部山体的方式有:保留带形山脉和保留块状山头,以及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另外,在这么多种模式中可以接合“穿山隧道”与“架设桥梁”来设计。
  3.3山地城市交通布线模式
  道路选线时为降低纵坡,通常结合地形,沿山麓或河岸布置,或者延长道路长度以克服自然高差,道路弯曲无一定的几何图形。其优点是能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地形,保护自然山体,避免大挖大填,节约工程造价。城市道路依山傍水、蜿蜒曲折,可更好地体现城市风貌。缺点是道路交叉口多为T形交叉,错位交叉多,不利于交通组织;道路路幅较窄,且断头路多,横向联系道路少,技术标准低,道路非直线系数大,车辆绕行距离长;不规则街坊多,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道路建设成本远高于平原城市。
  3.3.1线式
  (1)弯道布线――采用弯路布线,其优点在于既符合复杂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又使行驶中的车辆受益于弯曲线路的数学特性,提醒驾驶员控制车速;同时还为步行者和驾驶者提供了一系列不断变动着的景观。
  (2)蛇形布线――是由一系列相反方向来回弯曲的曲线组成。在长距离时一连串来回弯曲的路线却可为人们提供最大程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环境,同时对狭长的直线线路也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折衷,并把行车速度控制在合适极限里。
  (3)环形布线――各种形式的道路都可构成环形道路。在山地城市采用单行环路,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通行能力,又可使车道宽度减窄。
  3.3.2点式
  (1)架立交――坡度过陡时,为减少爬坡长度,在道路交叉口建立交。但占地较大,工程耗费高。
  (2)架桥梁――解决两座山体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可增加景观效果。
  (3)建隧道――为保护山脉的完整性与连绵感,采用穿山开洞建隧道的方式。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山地之间的交通联系。
  3.3.3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为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是依据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要求, 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 以列车或单车形式, 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它是一个安全、快捷、舒适、大容量的公共客运系统, 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应用轨道交通上山从长远看不但可以降低造价,提高运输力,也可以大力发展如今全球倡导的公共交通。

  3.4陡坡地处理模式
  ――坡地上利用阶梯、挡土墙、支撑平台或挑台获得水平面;
  ――建设构筑物:构筑物与坡地紧密结合,构筑物建于平台上或完全自由独立于破上。使建筑介于天地之间。
  ――对于坡地护理有以下做法:加覆盖物(草、木片、碎树皮等);植树;铺碎石;嵌蔑筐;置灰泥袋;夯土;建栅栏;设桩;干垒石墙;做钢筋混凝土墙;
  4、开发与设计方案之多解用地结构方案
  依据山体开发与设计模式,形成3种不同结构的用地规划结构:
  4.1田网模式
  在台地间道路交通蛇形布线的前提下,各台地内部交通为环形布线+网格路网,形成大的“田网结构”基质。在网格中穿插“斑块”,即一些公园绿地开放空间或功能节点。以保留的带形山脉为“绿脉”背景,保留的块状山体形成的节点空间为“绿核”,各交通线路组成“绿廊”,构成一体化的山地景观生态系统,将绿色肌理与山体肌理共同融合至城市肌理中,为山地新城风貌的塑造打下良基。
  土地利用依然秉持混合利用,根据前期对整个南区新城整体用地规划结构的设计,以及“南区新城一期”山地商务休闲区的定位,将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分化为:城市公共职能区、商业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坡地住宅及别墅区、SOHO区、居住小区、山地公园或疗养区(绿脉)以及道路交通用地(绿廊)。
  4.2层带模式
  与田网模式相同的是整个基地的蛇形布线以及台地周边环形布线的格局,与其相异在于台地内部交通组织成为“条带式”,且在道路两侧留有各10m的绿色休闲廊道。根据不同的功能,带形的道路也可以分层设置,继而用地也有了高差,形成内部的“梯度”。这样既增加了山地景观的分层效应,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轮廓线,更重要的是使每片用地都为绿色环绕,既愉悦身心,又生态环保。
  此种模式的土地利用与“田网”模式,只有些许位置的调换,用地类型基本相同。包括:城市公共职能区、商业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坡地住宅及别墅区、SOHO区、居住小区、山地公园或疗养区(绿脉)以及道路交通用地(绿廊),再增加内部道路两侧的绿色休闲廊道用地。
  4.3串珠模式
  以保留山体为底座,将每级台地上的块状山体作为绿心,一方面以保留的带形山体为绿脉相互串联,形成“串珠”;另一方面,从绿心向四周辐射延展,形成楔形绿色廊道以保证绿色系统的完整性,再以圈层式的交通组织使各地块产生关系与触媒效应。
  此种模式的土地利用与前两种模式,也只有些许位置的调换,用地类型基本相同。包括:城市公共职能区、商业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坡地住宅及别墅区、SOHO区、居住小区、山地公园或疗养区(绿脉)以及道路交通用地(绿廊)。
  
  5、结语:
  面对山地城市所出现的用地紧缺的情况,上山建城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后运用实际案例对山地城市的建设模式进行论证。寻求山地新城开发与设计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丽,李泽新,《山地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探析――以重庆市云阳新县城中心城区道路规划设计为例》[J],《重庆建筑》,2008年2月;
  【2】 雷诚,范凌,《生态和谐视角下的山地步行交通规划及指引》[J],《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3】 李和平,邓柏基,《试论山地城市步行系统建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4月;
  【4】 雷诚,赵万民,《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3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2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