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学效应在韩国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刻感受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韩国语的良好情绪情感;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信心;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等等。
  我常把几种心理效应应用于韩国语教学。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提倡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韩国语教师,我深深体会到:真正了解并有意识地按照心理效应的启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大意义。如运用期待效应来激励每个学生获得成功,运用弹簧效应来调动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以下是我对几种心理效应作的详细的解说。
  
  一、巧用“弹簧效应”,让人人都忙碌
  心理学认为,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压力太轻则难使弹簧产生弹力;压力太重则将会使弹簧失去弹力;压力适中自然会导致最佳的工作表现效率。
  因此,我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要求。在记单词,背课文,书面表达等方面,分四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的学生要求最高,教过的不仅要求做到“四会”而且要走在老师的前面,拓宽各知识面;第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次之,要求他们要对各知识做到“四会”;第三层次的同学在能力方面适当放宽要求;第四层次的同学要求能记能背的尽量,但至少要做到会读会认。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太撑”的情况出现。优秀生就不会认为,老师教的我都会了没事干,而后进生则就不会认为反正老师教的我也跟不上不读了。在我实行了这个制度以来,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班级的学习气氛大为高涨。
  
  二、巧用“门坎效应”,让作业更精彩
  当别人提出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往往很难拒绝,否则似乎“太不近人情”了,而且这种微不足道的要求,人们的心理完全能承受。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仿佛跨过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无抽身后退的可能,下一个更高的要求和前一个要求就有了承接关系,似乎就应顺理成章地接受,心理学家称之为“门坎效应”。
  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潜力生要求保“底”,对尖子生则不封“顶”。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跨过了自己学习的一道“门坎”为学生韩国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因觉得暖意上身,继而自然地脱掉了大衣,“南风效应”由此产生。
  受“南风效应”的影响,我当学生犯错(如课上开玩笑等)时,我会因人而异、心平气和地引导,让学生由衷地承认错误,进而轻松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许某有一段时间经常上课讲话开玩笑,后来我叫他来找我。结果他提前等在办公室了,我什么话也没批评他,相反地,我表扬了他,并指出他的许多优点。从那次以后,他再也没出现过上课吵课的现象了,而且成绩在逐渐进步。
  
  四、巧用“共生效应”,让合作更有效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心理学界把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我们可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合作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习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达到韩国语水平整体优化的效果。
  建立韩国语学习的“共生圈”(合作小组)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如我在班级中将学生分成15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建立“共生圈”。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相关任务,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使后进生燃起学习欲望,克服畏难心理、除去羞涩感,彼此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在每次小组活动中,各人各司其职,有的记录,有的策划,有的收集材料等,忙得不亦乐乎。
  如教有关邀请参加聚会的对话时,我就放手先让学生分组自学,准备有关聚会等的材料、图片、VCD等,再让他们合作上台表演,让他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同时我们还评出“共同进步奖”、“配合默契奖”、“合作标兵奖”、“最佳表现奖”。
  
  五、巧用“期盼效应”,让人人成功多
  期盼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个人由于对某事情有强烈的期待,所以导致那件事情真的发生了,后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用来描述教师对学生的强烈期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的现象。
  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你最近进步多了,相信你一定会把韩国语学好的,你回去以后要经常对自己这么说。这么做的目的是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而且在平时我也注意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从而更加强了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信心。
  学生甲是我感触最大的一个例子。在大一开学一两个月后,随着对韩国语好奇心的消失,他也渐渐地变得懒散,消极。上课睡觉,做小动作,甚至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坏学生”。在一次课上,他也许是不开心,他没有睡觉也没有做小动作和打闹,似乎在听课。下课后,我找到他,极力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各种能力和潜力,告诉他他是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将来会大有作为的。我教给他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如何给自己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此后,他课堂表现大有好转,变得有跟读有笔记,后来有作业。每次我都在班级同学面前表扬他。中间有一段时间他又变回原样,好像是故意在考验我,但在我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下,他最终进步了,在接下来的月考中他从班级倒数第一进到倒数十几,不再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坏学生”,而且还在进步,相信他会前途无量的。
  
  六、巧用“鲶鱼效应”,让竞争更激烈
  挪威人在海上捕获沙丁鱼后,如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比死鱼高好几倍。只有一只渔船总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而船长一直严守着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只不过是多带了一条鲶鱼回港。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
  运用这一效应时,我们可以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来对群体起到刺激作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居安思危,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我曾利用插班生的点滴进步和聪明智慧来激励其他学生,如外地学生乙在大一下学期转来时,连42个发音的读写情况都不是很好,班上的同学都有点看不起他。但他肯吃苦,常主动留下来补课。当我公布他第二次月考150分得108分时,教室内掌声震耳。在接下来的历次考试中,他也经常取得优分。在学生、家长面前,我极力表扬他,课后,更严格要求他,班上许多学生都想和他比一比,也有人主动要求做他学习上的“小搭档”。如此一来,班上的学习气氛比以前更浓了。我趁此机会在课堂上融入了更多的竞争活动:个人积分赛、小组综合竞赛(分发言、朗读、表演、守纪等方面)……
  另外,我还经常把别班的个别学生的好作业、好方法、好设计与学生交流,展示给他们看,激励他们与之比赛。如一课结束后,我先要求每位学生动笔用至少6句韩国语来描述自己的爱好。然后每班挑出3-5篇优秀的文章,在几个班上互读、互评。许多学生主动要求修改、重批,课文的仿写与再创作在你争我赶中变得更简单、更有趣了。
  当然,还有许多心理效应诸如“首因效应”、“沉锚效应”、“海潮效应”等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要提防马太效应、光晕效应,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等等。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遵循这些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才能真正实现“为发展而教”的目的,才能培养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5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