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对体育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每个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理解为先,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谈落实问题。为此,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结合专家访谈的记录,对体育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作出以下阐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体育新课改;人文精神;心理健康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广大基础教育单位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体育教师们对“以人为本”褒贬不一,莫衷一是,部分中学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部分中学却出现了教学迷失,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本文对此问题做出了以下的浅探,试图揭开表象下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为进一步搞好基础教育改革,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
  “以人为本”有着时代的内涵,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以人为本”则强调要把教育与人的生活幸福、人的自由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之现实生活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促进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以人为本”体育教育理念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此应建立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旨在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自觉运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进行课外锻炼和自觉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从而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1]
  2.“以人为本”就是要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传统学校体育主要强调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的一面,而对学校体育的另一面即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却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已达15.7%,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日趋增多,心理问题已危及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其成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个重要问题。从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内容来看,学校体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将更自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但学校体育不能包打天下,不能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学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家庭、社会甚至医疗单位。体育教师是否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能否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程度到底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
  3.“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学内容要富有健康性和实用性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但高中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单一,是体育课程教学多年来未能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因此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若干富有特色的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如建立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即必修课、选修课、健身活动课,改变单一课程统得过死的状况,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具有多样性、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最大限度满足个性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修课实质是必修专选课(每周1课时),即依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开设的若干专项,由学生任选1-2项进行学习教学。健身活动课(每周2课时)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合理运用运动处方,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能,活跃身心。为开发和满足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需要提供机会,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于实践。
  4.“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遗传、环境、自然条件等种种因素,个体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不仅造成了身体能力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个体在体育活动中价值趋向的差别。因而在体育活动中,不同个体所体现的能力具有不同的特质,而正是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才使体育活动过程多样化,也正是个体差异的存在才使体育活动更激烈,竞争性更强。如果没有个体差异,就没有必要进行教育,没有必要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个体的不断完善,在体育活动中,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进步,缩小了个体的自然差异,而在生活中,身体活动己成为不可缺少的保持生命活力和提高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个体差异的存在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体育活动为个体差异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途径。所以,今天的学校体育就应该为个体差异的发展提供各种可能的有效手段。
  5.“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辨证统一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合作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是实现一系列体育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发挥自己的个性,是改进传统体育观的关键。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师要为促进学生主体服务,主导与主体形成互补。学生的主体要在教师主导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自身特性的“学法”,而教师主导要根据教学对象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导法。根据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的突破口放在学生主动练习、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上。使学生从强迫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意志,使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己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论。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交往,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和增强体质,同时还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动作用,要达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辨证统一。[3]
  结语
  在日常工作中要想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理论学习和与时俱进。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用以及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最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要适应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进一步的研探。
  
  参考文献
  [1]马勇.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及其实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
  [2]赵进.河南省初中实施《体育新课改》中的问题调研[D].河南大学,2006,5.
  [3]汪江.小学新《体育课程标准》实施问题研究[D].辽宁师大,2002,11.
  
  作者简介:汪绪成,男,息县职业教育中心体育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6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