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书包:掀起网络书店快时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卉寒
当Zara、HM等快时尚类服装企业进驻国内;当高速铁路被大规模修建和提速;当物流企业每年在各地大批量建仓和扩仓,不得不说快节奏的生活让都市人早已慢不下来,并且可能也不想慢下来。时下,网购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到房子、车子,小到头绳、针线,甚至是那些违法的大型管制刀具和武器,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其实在整个电子商务界,有一类商品是各大电商们想碰却又不敢轻易摆上货架的,那就是图书。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圈子里有这样一条悖论:想扩大影响力吗?那就卖图书吧!想赔钱吗?那也去卖图书吧!
是的,你没有听错。相比其他产品而言,图书是个极其特别的品类。先有当当的李国庆、后有京东的刘强东,电商们对图书真是又爱又恨。即使在这个商品上的盈利额再低,甚至是赔钱,他们也要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挤也要挤出一块蛋糕来分享。而去年,又有一位在图书界混迹多年的书商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了。
“别人会觉得他们疯了,其实他们不傻,图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商业手段。图书是带有集客效用的产品。”徐智明告诉记者。
而这位发迹于图书产业,并在图书出版零售圈内做得声名鹊起的书商就是徐智明。
但是不同的是,他的目标不是和当当、京东这样的网上零售巨头抗争,而是另辟蹊径,在图书内容的质量上以及发货、配送的速度上做到最优和最快。否则就像他自己说的,跟他们比拼商品种类的多少,那就不是疯不疯的问题,而是直接就死了。
“当当、亚马逊好比是网上的沃尔玛超市,而我要做的是网上的7-11便利店。”徐智明说,“零售行业最难做的其实是减法。像超市、大卖场他们做的都是如何丰富自己的产品品类。几十万种的商品,哪件商品都割舍不下,但是消费者可能买的就是那么几样。而7-11便利店就不同了。一般来说7-11可能就那么几百种固定的商品,可是就在这个有限的选择空间里,消费者大多都能买到需要的东西,并不需要经过眼花缭乱的挑选。另一方面7-11还节省了进货成本和库存成本。我们的快书包就要达到这个效果。”
在几十万种图书中,精选出500种在快书包上进行销售,是徐智明对快书包使用的减法法则。2010年6月,立志做中国最快网上书店的快书包正式上线营业。
速度与激情
就好像那部热映的欧美大片《速度与激情》,快书包在乎的和影片中那些男女主角们所追求的东西一样,即速度。当然,快书包不可能达到影片中那每小时200公里的时速。但是,定以一小时为送货上门的最长时限,却足以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在限定的区域内,从顾客下订单到拿到商品只需一小时,这是快书包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快书包的核心关键词。而为什么是一小时呢?徐智明对此做过实地的测算。他告诉记者,在每一个他们选定的配送范围内,每25平方公里都会设有一个快书包的小仓库。每个小仓库的配送范围就是以这个仓库为圆心,在以5公里为半径的圆的所有范围内,配送人员骑着电动车,基本都能保证在15分钟内送达。据徐智明统计,目前为止超过一小时延迟送达的概率只有3%―4%,顾客大多还是很满意的。
然而很多人也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书并不是急需品和必备品。在一小时内送达顾客手里会不会有些矫情呢?毕竟这对于物流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在物流成本上也是笔不小的投入。但是徐智明认为这正是B2C领域里一块有待发展和完善的地方。
徐智明说:“一直以来,人们在网上购物,对于物流的快慢是没有控制权的。当然也没有人来提供给消费者这个控制权,所以消费者对此并不敏感,认为只要别拖太久就行。但是现在快书包提供给了消费者这个对时间的掌控权,并且还是免运费的。这对于消费者来说绝对是有利无弊的。就好比现在正在建设的高铁,以前没有高铁的时候,人们没有办法,只能坐普快,因为没有人来给他们提供更加高速的交通设施。但是现在有了高铁,人们既然有了更加快捷的选择,难道会排斥它么?所以道理是一样的。”
就像徐智明说的,快书包在时间上给了消费者百分百的控制权。目前快书包除了一小时内送达这一选择,还可以选择定时送达。也就是说只要在工作日早上9点到晚上6点的这段时间内,消费者希望什么时候拿到这本书都可以,只要下订单时写下时间即可。
而就在去年,快书包还与各大电商巨头们打了一场漂亮的时间仗,并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2010年9月21日,韩寒的新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正式上架,各大电商们都在抢时间。而这一天又是一个独特的时间点,因为第二天就是中秋节。如果在当当或者卓越下订单,最快也得中秋节后才能拿到书。而在快书包下单后,只要一小时就能收到韩寒的新书。
的确,当一本书在价格和运费方面都没有差别时,谁不愿意选择更快的卖家呢?
然而由于要保证配送的时间,快书包的资金投入除了购书成本外,其他的基本全用于物流。徐智明也坦言,目前快书包还没有开始盈利。如果要做到盈利,全国60多个配送员每人一天至少送14单左右才能开始盈利,而现在每天只有5单左右。
“我们对配送员做过实验,对于全国来说我们的配送能力是每天700到1000单,而现在每天只有300单左右,很多时候配送员只能闲待着。但是我们的配送能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是可能目前知名度还不高吧。”
畅销书?不,精品书!
徐智明与电商巨头们的比拼除了在速度上,还一个就是在图书内容的品质上。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给消费者优质的阅读体验,我们只卖好书或者说精品书。那些即使畅销但是读者读完引起不了丝毫共鸣的书,不管别人卖得多火,我们是绝对不会卖的。要知道,畅销书可不一定都是好书。”徐智明坚定地说。
所谓好书,在徐智明看来,是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就是读者买了一本书,放置若干年后,当再次翻阅,依然能让人从中找到新的感悟和快感,而不是那些毫无内涵的文化垃圾书。
徐智明曾写过一本叫《我爱做书店》的书,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书店精神内涵的文字:对于卖书二字,在“卖”字后面加上了“书”,就是加上了一种感情――对书的理解、对书的尊重、对书的崇敬以及对书的不忍亵渎。对于卖书的人,最理想的是他们为爱书而做书店,为尊重书而营运书店的品位,为不忍亵渎而在“卖书”和“取利”之间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快书包内部,有一个5人的选书小组,每一本书是否能上架销售,都要经过这个小组的投票选出。“品位、趣味、爱和美”是快书包选书的基本要求。除了徐智明自身对好书的敏感度外,其麾下还有两员大将,一个是当年在当当网负责图书采购的蒋磊,还有一个就是她的妻子,和他共著《我爱做书店》的高志宏。
对于好书的执着筛选,也许还和他曾经的创业经历有关。其实,快书包不是徐智明的第一次创业。他的第一次创业要追溯到10多年前,不过就是这第一次的创业,让徐智明为快书包积累下了启动资金和图书界的大量人脉。
创业首秀
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的徐智明,一直认为自己将来的职业一定是与政治有关的:就算当不成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最次也能当个村级、县级的小头头吧。他说:“那时我就觉得回我们县当个小官就挺好的。”
可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许多像徐智明这样的大学生都被要求下了基层,政治生涯还没开始就这么结束了。毕业后,徐智明被分配到了北京油漆厂工作。但是油漆厂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让徐智明提不起丝毫兴致。
90年代初,广告业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狂飙突进,每天都有新的广告公司诞生。那时的年轻人都在做着当一名广告人的梦,徐智明也不例外。于是不久之后,徐智明便辞去了油漆厂的工作,到了一家广告公司打工。
广告对于徐智明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于是徐智明奔波在大大小小的书店去寻找对他有帮助的广告书籍。而这时,他发现虽然广告业在中国急速升温,但是相关方面的书籍还很少,每次买书都要跑很多大大小小的书店,就这样还不一定能找到需要的书。于是他觉得要是有个专业的广告书店就好了。
“那时我就觉得,既然没人开这样的书店,那就我来开吧,这样也可以帮助那些和我一样有广告梦想的人。”徐智明说。
就这样,1995年一个叫北京广告人的书店悄然开张了。靠着当时派发编印的宣传小报,徐智明的小店就这样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由于本着那个只卖好书的理念,北京广告人书店开始被大家认可,并且名声越来越大。为了和之后建起的那些广告书店区分,徐智明把书店改名为龙之媒。后来,徐智明还不满足于卖别人写的广告书,他多次找到相关学者,组织编写,截至目前已经参与出版了100多种广告专业丛书。
直到今天,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在广告圈中的地位已无人能敌。甚至一些广告公司在招聘人员时都会问应聘者知不知道龙之媒书店,看没看过龙之媒出的书。2006年徐智明还获得了“中国广告25年25人”杰出贡献奖。
龙之媒文化书店的发展进入正轨后,闲不住的徐智明突然又觉得“没意思”了。
“龙之媒很好,我也对它很自豪,但是我觉得我已经把广告图书这个行当给做透了,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了,没有再发展的空间了。我就想再做点别的什么,还得是有挑战性。”徐智明说道。而一次外地出差,让徐智明想到了快书包模式。那时徐智明在酒店呆着,特想看书。但是酒店周围又没有书店,到网上下订单吧,等到送过来时估计他早回北京了。
“当时,我就想要是能有个下单后不久就能送货上门的书店就好了。”于是快书包就这样诞生了。
6月10日,随着快书包杭州站的开通,徐智明已经在全国7个城市布下了站点。对于配送区域的划分,徐智明说,目前快书包先以商业区和办公区为主。等到把全国的商业区做完后,再开始做住宅区以及大学区。但这也只是个设想,还要看以后的发展情况。
确实,徐智明面临的挑战还很多,除了自身的物流成本压力,还有来自电商巨头的压力,比如京东。现在的京东加入图书这一品类后,也对自己的物流系统进行了调整,并做出上午下单,下午送达的承诺。
将来,电子商务的这个格局究竟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但是徐智明知道的是,一定要把快书包的服务做好,把好图书品质这一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4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