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奇飞 陈丹红

  摘要: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正日益发展壮大。但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从管理体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适用性、可行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步入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求发展,为社会培育适用人才的办学轨道。目前,各职业院校正立足市场,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注重办学效益的路子。本文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目前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有校企作合办学模式和股份制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包括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可分为有委培式、订单式、融合式和集团式。委培式就是企业委托学校培养人才。订单式就是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吸纳学校毕业生。融合式就是企业从招生到录用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组织开发课程建设。集团式即以集团的形式把企业、学校协调在一起,成立董事会,统筹一个地区或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统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股份制办学模式是以入股集资取得社会资本的使用权,以持股额分配股息和承担有限风险,以招聘校长实行科学管理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创新制度。股份制办学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利用社会资金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学校与企业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由于企业与学校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造成企业不知如何把需求信息传送给学校,学校也不知企业需要何种人才。我们知道,校企合作办学不是学校简单地把设备、技术和操作带进教室,其具体运作过程如信息收集、委托培训、培训结果的鉴定等,必须要由人才中介、培训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需要整个人才链的合作。
  2.企业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由于人才的流动性,企业不愿冒风险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培训人才,企业担心所培训人才跳槽而流失,降低其投入效益,因此企业更倾向于办短训班。再者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较急,希望员工尽快上手,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这种短期行为,要求信息的传递更快,对培训学校要求更高,因此在实践中更难操作。
  3.企业对学校培训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培训还是偏重理论性,操作性差,企业更倾向于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机构。
  4.培训费用的分摊问题。校企合作的成本涉及到师资的培训、设备的重置磨损、材料的消耗、员工的时间成本等诸多方面,如何摊派,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培训的费用分摊,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关键。
  
  二.解决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对策
  
  校企合作办学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涉及到管理体制、学生管理、教学、资金、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其解决的办法主要有:
  1.建立合理的管理运作体制。校企联合办学可以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企业、学校的领导、专家组成,委员会的职责是协调、督促企业与学校、企业内部、学校内部的工作。股份制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可设立董事会,由董事长聘任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这样就可以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实体,为共同培育合格人才而努力。
  2.建立可行的学生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校是学生日常管理的主导,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企业则侧重于学生实习、锻炼等管理,包括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等。这样可以消除企业对学校培训人才效果的顾虑。
  3.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管理的重点,它关系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下工厂实习锻炼的实践教学管理。其步骤为:首先是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使教与学有的放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中必须说明培养人才的层次等具体内容,根据岗位职业要素制定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其次是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设置。职业教育要根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职教课程。(1)企业组织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提出毕业生从事这一岗位工作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尽可能地把能够预见到的发展与变化包括进去。(2)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初步制定出课程实施计划。(3)企业依据经济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变化,对教学内容的增补或删除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4)学校依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随时将培训要求提到新的水平,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岗位适用性。最后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化的关键,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可要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培养“双师型”教师,即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其途径有(1)青年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专业选派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一般1―3年,青年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学校承担青年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闲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教研活动。(2)青年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科研;二种是人员参与形式的科研。人员参与形式的科研合作,近似于挂职顶岗,学校承担青年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资金。(3)校企合作,企业委托实用技术研发。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委托职业院校教师开发。(4)从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为学校兼职教师。(5)学校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办学的企业中任聘,担任技术员、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形式可脱产、半脱产。企业聘用金不低于教师工资收入,教师年工资扣留,并按规定给予一定比例返还。
  4.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分摊培训费用。校企合作办学,由于在短时期内培训效果未尽凸现,导致诸多企业驻步观望,其中培训费用的分摊问题,更是制约校企合作办学的桎梏。校企联合办学,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长期培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双赢”。学校培育人才既要为社会产生社会效益,也要为学校产生经济效益。企业得到人才,在未来同样能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办学因强调实践操作性,培训成本较高,它涉及到师资、设备、耗材等方面,由于企业对培训效果处于观望或信心不足,再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不想也不愿花费较多资金投入培训上。如何分摊培训费用,具体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可实行社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董事会领导下的办学体制,具体运作按股份制经营管理模式执行。(2)企业、学校、劳动者个人三者分摊。企业按办学协议投入教学必需的设备、材料和提供实习场地及费用,考虑到具体情况,企业与劳动者可签订借款用工合同,由企业预先垫支,劳动者至企业后逐一扣除。(3)政府职能部门、学校、企业联合办学费用、利益的分摊。政府因搜集信息、纵横沟通,搭建企业与学校培训平台,并保证培训的进口与出口,因此可适当地参与利润分配。学校负责培训质量,培训人才主力,理应有利润回报。企业接收人才是受益者,应当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
  5.建立信息市场运作平台,加强双方信息沟通。由于企业与学校信息不对称,企业需要何种规格人才,学校不知道。而学校盲目扩招,又导致就业率低下,人才浪费严重。因此,除政府职能部门搭建用工、培训信息平台外,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如信息咨询公司提供信息,信息公司搜集企业用工信息,然后传递培训部门,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这样既避免了各学校招生出现的不规范的现象,又能降低信息成本,使学校、企业、中介信息机构达到互的目的。
  作者单位:宋奇飞,江西公安专科学校;陈丹红,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学飞.浅谈校企合作[J].职教论谈,2003,18:23.
  [2]刘欣.高职产学研结合特色定位与运作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8-50.
  [3]杨百梅,贾继海.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48.
  (编辑 雨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