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参与式教学在《农村社会学》课程中的实践及其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永静

  摘要: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育模式。《农村社会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对课程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能够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直接兴趣,提高授课质量,增强学生参与能力,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教学改革;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61-02
  
  一、参与式教学的做法及特点
  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传统的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教师忙着讲、学生忙着听写记这样单向的教育方式只能是“我听,我忘记;我没做,我忘记。”
  参与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的新型范式。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由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教师能够更加直接的了解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查阅、组织资料和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胆识。可以说,在这种教学范式下,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舞台,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真正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实现真正的“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以上特点,在《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局面,通过参与加深对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起到提高能力的作用。
  二、参与式教学在《农村社会学》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农村社会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自从开始讲授《农村社会学》课程以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觉到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如果按照老师讲授、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话,往往忽略了和学生的交流,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始终灌输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讨论题目,指导学生做好参与准备
  学习从问题开始,在指导课程预习的问题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农村社会学》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讨论题目的设计和选择同时做到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相统一,借此吸引学生去熟悉教材,思考问题,并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解决问题,初步达到了解内容,感知知识的要求。因此,在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就把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向学生解释清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专题问题,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分组选题,提前做好参与准备。如在《农村社会学》的教学课程中,设置了农村文化习俗(包括农村生活城乡差异、农村的传统节日、农村的新风尚、农村风俗等)、农村社会流动(包括劳动力转移问题、民工潮与民工荒现象,新生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引发的相关问题等)、)农村社会问题(如农村人口问题、农村贫困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等)以及新农村建设建设的成效、建设的偏差等典型案例介绍等几个选题。然后根据班级情况设置若干组,每组自由协商选题与分工,做好课堂参与准备。
  (二)展开课堂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直接方式。根据第一次课布置的讨论选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协商进行选题和分工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准备。教师在相应的教学内容讲授后,安排小组讨论,向老师汇报该专题的学习成果,由全班分享,其他个人或小组可提问或表达不同意见,展开辩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指明问题的性质,思考的方向,肯定学生的新观点,新想法,帮助修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如在讨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有的小组认为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资,有的小组认为一味的投资只会使这些地区安于现状,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还有的小组认为要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扶贫”,要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争论,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历来都很重视“田野”调查。作为重建中国社会学之元勋的费孝通先生,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走一趟,写一篇”成为他的工作和研究方式。因此,在《农村社会学》的教学过程中,坚持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章节内容学习时,组织学生到克拉玛依的小拐乡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上的问题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内容与现实情况进行结合,使其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和感受。与此同时,强调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时刻关注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现状和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到周边农村或自己生活的农村进行实地调研,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将实践融入在教学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
  传统教学中,往往用考试来评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参与式教学要和学生的成绩考核制度配套起来,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实践调查,课后论文结合起来,采用平时参与表现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三、参与式教学法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质量
  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听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授课的教师和听课的学生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势必打击老师的备课积极性,上课也就失去了动力。而教师不认真备课,上课缺乏激情,授课内容就不可能迎合学生的听课心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将会受到进一步地打击,由此导致了恶性循环,必将影响授课质量。
  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生进行分组专题汇报,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真思考,动手操作,积极发言,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也普遍反映收获更大。
  (二)增强学生参与能力,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能力
  参与式教学能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定位中释放出来,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内容体系进行讲授,而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关于农村社会中的新问题,学生对相应的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对现实问题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参与式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更重要是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学习了相应的内容后,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在老师和班级同学面前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分组讨论中,每个同学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经过小组内部总结提出每组解决问题的观点并加以正确表述,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直接兴趣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轻农意识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偏见,存在着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对专业课程学习热情不高,普遍存在着厌学的心理,为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障碍。在《农村社会学》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是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有深刻的认识,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了对农村现实问题的看法,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增加了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未来的努力方向也有了初步的规划。
  
  参考文献:
  [1] 李煜生,姜勇.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提高教学质量[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13-14.
  [2] 刘金成,林怡.参与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7):192-193.
  [3] 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