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简红艳,朱彦冰,何瑾
摘要: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有利于高校实现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鉴于此,主要分析了导致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5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遇到的挫折与挑战层出不穷。教育大学生积极面对挫折,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已成为当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课题。
一、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强盛与民族振兴的基本前提。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就要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养、心理素质等诸方面都得到综合培养和协调发展。以往的传统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对较低,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完美保护中成长,很少遭受挫折,缺乏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当中,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比如逆反、偏执现象,甚至出现自残或自杀等极端行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面对的社会压力,特别是就业、购房、子女教育等越来越大,生活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所要面临的挫折也越来越多。同时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也需要当代大学生不但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健的体魄,还需要有面对各种挫折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良好心理素质。所以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不但能够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也同样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有利于高校实现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在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需求上,以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第9条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合格的人才,需要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目标。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的主要因素
1.产生挫折的内在因素。(1)生理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身高、容貌、健康状况以及生理缺陷所带来的限制。有的大学生由于身高太矮而受到排斥或冷落;有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有生理缺陷,比如口吃、残疾等,而不敢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等等,这些都可能产生挫折心理。心理因素。(2)主要有个体自身的自我意识、思想观念和挫折承受力。第一,自我意识的矛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当这种自我意识与现实的自己不统一时,就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与焦虑。第二,思想观念。一些大学生还没进校之前,就把校园生活想的很美好,这往往会与进校后的实际生活形成强烈反差。有些大学生不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而觉得低人一等;而另外一些大学生则过于自信而对自己评价过高,往往因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而受挫。所以,大学生要学会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一切事物。第三,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适应挫折并抵抗、应对挫折的一种能力。具有较强的挫折承受力,可以有效抑制或减轻挫折感,采取积极心理防御机制。
2.产生挫折的外在因素。(1)学习压力。由于部分入校大学生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从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转到相对宽松的大学阶段,学习方法没有得到有效调整,面对充分的课余时间,部分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习受到影响而产生挫折。另外,部分大学生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和价值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下,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终极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了新形势下的“读书无用论”,感到学习没有前途,缺乏动力,产生挫折感。有些大学生的理想和目标的确立与客观实际相脱离,由于过于自信而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又缺乏持之以恒的行为去实现目标,理想的破灭和目标的落空使他们总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而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形成挫折感。(2)生活压力。部分大学新生首次离开父母和家人,容易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比如对饮食的不习惯、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生活的差异,从而产生茫然、空虚和紧张,心理产生挫折感。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家境富裕的,也有贫困的,校园消费中的攀比心理,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生活上的挫折感。家庭条件差的,有的学生意志坚强,利用勤工俭学来减轻家庭负担,并在实践中更加坚强,而另外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虚荣心膨胀,利用父母的辛苦钱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当家庭无法再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心里的挫折感就油然而生。此外,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总体一般或较差,储蓄观念淡薄,部分大学生花钱如流水,整天吃喝玩乐,还没到学期结束就已经经济紧张。这些都会是大学生在生活上产生挫折感的原因。(3)人际交往压力。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与他人的交往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交流与沟通信息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增强信心。他们渴望朋友,有强烈的人际交往愿望,但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很容易产生交往挫折。一方面,同学之间有时会由于性格、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而产生一些人际交往上的矛盾;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开始复杂化,由于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处理问题时容易主观化和情绪化,会很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不知怎样化解而被孤立,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三、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教育,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首先,大学生要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善于从眼前不利的事态中看到光明的远景,从失败中看到成功。其次,确立科学实际的奋斗目标。目标过低,就会容易实现,不能激发大学生潜在的自信和能力,就会因为不满足感而产生挫折心理;目标过高,则不容易实现,大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从而失去自信,长此以往也会产生挫折心理。所以,要有效地防止和消除挫折感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第三,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才会感到成功的快乐。第四,要全面认识自我。要通过自我反思和他人的评价来正确认识自己。只有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己,才能量力而行,给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
2.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形成良好的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家长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采用民主、宽严相济和言传身教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积极发挥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文化氛围,减轻大学生的挫折感。比如,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竞争秩序,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让真正有实力、高素质的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减少在竞争中的挫折感。
3.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实践能力。要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光靠教育是不行的,要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高低取决于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一是增加大学生军事化训练,锻炼学生在困境中生存、战斗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从容自若、沉着冷静思考的能力。二是利用寒暑假让这些大学生去贫困艰苦地区锻炼,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生活的艰辛,增强挫折耐受力。三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让学生适当参加社区挂职锻炼,到相应岗位实习,在社会大课堂中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名利得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永梅.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 闫华.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对策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3] 杨潇,张兰英.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8,(6).
[4] 林挺葵.浅议大学生挫折承受问题及教育对策[J].文教资料,2009,(8).
[5] 赵瑞芳.大学生挫折教育探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