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财会管理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海斌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日趋多元化,学校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拟浅谈目前阶段高校财会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并从五个方面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校;财会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96-02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趋于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大大拓宽,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单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各种不同渠道的收入,都成为了高效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这些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对高校财务信息需求的增加,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理财观念保守。目前许多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前瞻性的理财观念,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收支、分配、使用资金;同时高校财务工作只是侧重于日常的记账、算账、报账等,财务管理仍停留在事中核算与事后监督方面,缺乏有效的财务分析,没有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2.缺乏风险控制意识。自从国家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借款以来,各高校纷纷掀起了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风潮,贷款余额越来越多,隐藏着由归还贷款本息所带来的资金支付风险。资金占用风险是指由于受旧体制和规章制度的影响,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不核算固定资产折旧,不核算学生培养成本等形成的隐性风险,此类资金所被占用风险的延续,又形成坏账损失风险和资产流失的风险。
3.融资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和向学生收费,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而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尝试多渠道筹资,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往往被管理者忽视。如通过银行贷款、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及股票融资,利用加快应收款项和推迟应付款项管理进行短期融资等筹资方式很难被管理者接受。
4.高校内部控制体制、制度不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会计岗位配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高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5.高校财会人员管理体制的有缺陷,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财会人员从属于高校,其各种利益直接由高校负责人掌握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财会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职能。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依法理财的观念淡漠。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加之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推行。
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1.确定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制定和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一是政府;二是其他合作办学投资者;三是学生;四是教职员工。这几个利益主体,通过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和学校的经济分配政策的调动下,各自在发挥的作用,资金才可能按照价值规律不断运动。这就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高校要制定和完善财务评价制度,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分析(信息处理)能力。财务分析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1)正确分析学校财务运行和财务管理状况、财务问题,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提供依据;(2)促进综合财务计划的顺利实现,加强财务调控能力;(3)促进学校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继续得到加强,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2.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严格预算控制,确保财务收支平衡预算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按照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编制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做到稳妥可靠,以收定支,统筹兼顾,确保重点。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是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一个教学科研整体,必须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在确保教学及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加强资产的计划管理,通过科学测算,合理调整,调配资源,不断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3.扎实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构建与高校相适宜的财务管理体制。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和会计入核算职能的发挥。为此,一要健全原始记录,明确填制要求。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写方法,明确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要求保证原始记录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和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二要建立健全先进合理的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必须通过内研外调的方法,确定各种事项的合理定额,以保证预算标准的科学和刚性执行。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落实财务管理的基础和保证,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不同的高校应按其规模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对规模较小的高校,为使财权不过于分散,应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对规模较大的高校,因其经济业务较复杂,为了体现财权、事权相结合,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宜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
4.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更好效益。高校在校学生日益增多,为了提高办学规模和水平,许多高校建立了新校区,高校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筹资功能,把依法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中心任务对待。现阶段由于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资金需求不断扩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必然要求高校坚持勤俭方针,充分利用现有资金,集中力量完成教学、科研等有关工作,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学校事业越发展,财务工作越重要。要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要建立科学严谨的会计人员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夯实会计工作基础; 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促使财务人员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的财经理论和财经法规,树立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风险意识。
总而言之,高校的财务管理需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和高校的发展而改革,不同的高校、不同的时期应采用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有利于高校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制度[Z],1997.
[2]高校财务会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杨庆英.中国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责任编辑 陈丽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