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进
摘要: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严重地制约了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找准定位、加强师资、优化环境、构建网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08-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2009年在校生总规模达1 280万人,已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的45%,但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相应跟上,在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种种误区,教育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正确剖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对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上存在偏差。首先,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准确的定位与评价。家长们往往认为学生只要能上大学就可以找个好工作,而就业难的现实与家长的期望形成巨大落差,导致在校大学生心理焦虑。同时,中学形成的亚健康状况没有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导致部分大学生带“病”入学。其次,很多高职院校本身认知也存在偏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及社会价值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主要是因为部分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2.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虽然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基本的专职工作人员,也购买了一些器材和设备,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部分高职院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软认识,只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无所谓,很多高职院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其实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如果错误地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问题的积蓄越来越多,出事将是迟早的事。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不准。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尽管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目前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诊治而轻预防”的倾向。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各高职院校虽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但要求仍然不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除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和软件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个别心理辅导、团队训练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这方面的培训工作,但师资薄弱仍然是制约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瓶颈。
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不健全。很多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也建立了,但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没有紧密的配合,校内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不间断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跟踪、辅导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根据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予以加强和改进,尽快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所以,我们既不能想当然地用思想品德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去取代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又应看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可以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各司其责,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非常必要。
同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建立起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
2.建设专业知识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为此,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对此,一是要建设一支心理辅导教师专职队伍。心理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测,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辅导员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培训。
3.优化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指校园文化心理、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等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形成影响的校内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应当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有利条件,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无裨益。
高职院应充分发挥各校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有条件的高职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系统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健康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科学对待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每位教师都应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心灵,创设民主、平等的育人氛围,这不仅能增加信任,增进沟通,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另外,高职院还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术讲座、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社团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感触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愉悦,开阔心胸、培养情趣,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不仅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在情绪上做到自我疏导。
4.构建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由于高职院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院要及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以便更好更快地反馈学生信息,将学生的心理隐患干预于萌芽状态之中。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应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院级指导层。院级指导层由学院学工处直接领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以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为骨干,主要负责全院心理教育与咨询服务、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组织、学生朋辈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等工作。二是系级延伸层。系级延伸层由各系辅导员组成,主要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与引导,组织参加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自主开展活动;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院心理中心进行沟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学生自助层。学生自助层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朋辈咨询员组成,旨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反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在学生中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大学生心理协会可以积极展开各种心理活动,每年在校内也会开展多种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班级心理委员要建立心理信息报送制度,每周填写“班级心情报告”,汇报班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况,及时将需要咨询的学生邀请至心理中心,定期参加培训,在班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测验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范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03,(10).
[2]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 [2005]1号.
[3]曾金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困境及目标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7,(1).[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