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强化校企合作IT实训以全面升级学生就业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良民,沈 岳,江先华,宗智慧,唐 琳
摘要: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强化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IT实训对提升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以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论述高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对提升学生就业力的作用及各种建设与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19-03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成果更多地为社会大众所共享,伴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教育逐渐开始了从精英教育到基础教育的演变。从2001年实施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以后,高校就业工作在调节引导学校招生、培养以及提高学校声誉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或就业率的高低,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次实际检验。这一措施将直接影响学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提升学生就业力是高校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目前,中国的现状是企业录用员工的标准和高校培养人才之间存在错位,高校课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企业需求或者与企业需求脱节。如何把经过理论培养的学生变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这就需要利用企业的环境来综合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高校教育改革的最可能途径。
当今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但IT服务人才缺口巨大,大量的工作岗位虚位以待,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 “实践课程少,动手能力差”、“缺乏工作技能”成为导致企业对学生不满的主要原因。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难,IT企业招聘难的现状,如何更好地改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实训教学,使得大学毕业生与企业接轨,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强化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IT实训,共同搭建实训与就业平台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训经费相对不足。靠政府财政支持的高等院校来说,真正提供给实训教学的资金相对有限,校内实训场地和设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甚至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老化,这就出现了人均实际操作动手机会少,教学与设备不协调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实训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实训指导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中,既精通专业理论,又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直接面向高校,没有在企业从事实践工作的经验,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在IT企业从事项目开发工作经验,没有一定的代码编写量。同时从本科教学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讲,比较偏重于理论而轻实践,教师的实践经验相对薄弱。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在生产实践方面缺乏一定的锻炼,属于会讲不会做。教师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有效的形成统一体,影响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针对上述情况,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施“教师实训工程”,要求所有的专业教师必须进入IT企业或者实训机构进行为期三至六个月的强化培训,方能从事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3.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训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而且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就会出现极少有学生对实训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学生本身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训课当成一回事,实训效果可想而知。
4.实训教学考核不严。在没有规范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和监督考核的强力监督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缺少对于实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充分认识。在学生的实训成果的评价上,更多的是注重是否完成而不是质量如何、有否抄袭,往往使实训流于形式。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程序代码编写量也没有一定考核标准,这都严重影响实训效果。
我院在2007年共建立了十二个专业创新实验室,要求在校学生必须参加创新实验室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完成两个项目,同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须至少完成10 000行程序代码的编写量,通过创新实验室指导老师和实训机构共同加以考核。
二、强化校企合作IT实训的必要性
纵观IT行业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而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因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原因与当今IT行业发展的需要出现脱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宽泛,不适用社会需要。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片面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专业定位不明确,导致学生的学习面过宽,使学生不能有充足的时间突出自己的专业,强化自己的技能。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例如,软件开发语言课程开设过多,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很多学生只限于了解、熟悉,并没有成为学生择业的筹码。“学生不符合需要,顶多算半成品”是企业对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的评价。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没有一个具体、详尽的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不会被市场接受,学生就业难也成为必然的现象。
2.课程设置内容陈旧,实践性差。高校“应试教育、偏重理论”现象仍然严重。现在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是原理性的,而不是案例性的,选用的教材也凸显出对实践环节的忽视。学完一门课程绝大部分的同学只掌握到“理解”的层次,缺乏将理论转化成自身计算机技能的关键一步,那就是大量的项目实践,学生求职时别人问“你会做什么?”他只能答“我学过什么”。因学校硬件和软件环境的限制,学校制订出的教学计划不能及时跟进,结果是学生的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损失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且少数实践性课程也变成讲技术的课程,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少有学生真正能编写出可以使用的、稍有规模的程序。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授课理论化。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差,学习兴趣不浓。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尽管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材中的各种例题,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机械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由于没有和企业项目需求相结合,他不知道“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从而造成他们“什么也没学会”的感觉。
以上诸如此类的现象广泛存在。如何把经过理论培养的学生变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这就需要利用企业的环境来综合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合作IT实训,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高校教育改革的最可能途径。IT实训将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平台的推广、校企合作共建等方式来强化产学结合,全面升级学生就业力,提升高校就业率。
三、高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实训基地是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综合支持。
1.校内实训基地作用。校内实训基地是校内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为了在校内实现对实践教学的全面支持,需要在校内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配置合理的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包括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凭借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活动氛围,以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达到使学生较快胜任岗位工作的目的。同时,发挥整体培养优势,完成本专业必要的技能训练,成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
2.校外实训基地作用。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也是理论再检验、技能修正与提高、能力体系系统化的场所。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设施都存在设备陈旧、规模过小等困难,要真正实现支持全部实践教学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争取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目前的实训条件,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校外实训基地是完善能力体系的最佳场所。企业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阵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
四、校企合作实训模式
校企合作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事实上,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在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也要紧紧把脉市场的人才需求导向。高等院校与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实现双方的共赢。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保证。结合我院实际,校企合作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引进资源,在校育才。这种模式主要是把企业的资源引入高校,按照IT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标准培养学生。它的好处在于学生在高校内就能零距离与企业接触,积累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适应IT企业的企业氛围和文化,并在企业的实训中强化提高个人的技术能力。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于2005年与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合作,由锐捷网络有限公司投入110万元在学院建立专业网络实验室,成立锐捷网络大学,共享锐捷网络公司的人才培训资源。2009年,学院又与湖南双星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公司投入30余万元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建立专业实训实验室,对大四学生进行面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内强化实训,这既弥补了高校实训教学资金不足,又给学生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全面升级了毕业生就业力,达到了合作双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创新教育,企业参与。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搭建校内实训与创新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将在校大学生吸纳到其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进企业的项目资源和开发平台等,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创新教育中来,对学生的实训教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对学生考研和就业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于2007年启动的创新实验室计划,成立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创新实验、ERP沙盘推演创新实验室、电子商务创新实验室等共十二个创新实验室,依托创新实验室搭建校内实训平台,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和项目指导,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例如,湖南省软件测评中心、用友软件、湖南乡镇企业局信息中心、深圳五巨科技有限公司、锐捷网络等企业,分别参与到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创新实验室、ERP沙盘推演创新实验室、电子商务创新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创新实验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省ACM程序大赛、ERP沙盘推演大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国际开源技术作品大赛上成绩显著,其中由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参加了2008SCILAB和2009SCILAB国际开源技术作品大赛,共获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通过参加创新实验室,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为考研和保送读研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考研率,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认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设计外包,校企联动。这种模式是把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必须要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外包给企业,由IT企业提供项目和专职导师,结合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项目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全外包和综合考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规范了课程设计的考核标准,也让学生积累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与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软件测评中心、广州达内科技有限公司、长沙中信软件教育中心等企业合作,将所有专业课程设计外包给企业,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并加以考核。弥补了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的形成统一体,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夯实专业课程学习基础。
4.实习外派,企业强化。这种模式是组织大四学生参与IT培训机构或企业的人才选拔,经选拔后参加企业的实训,并进入IT企业实习或者是外派到其他的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通过与企业联动,将学生在本科期间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为实际能力,使得学生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最终完成从学生角色到员工角色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一手学历证,一手拿光盘”,轻松应聘,就地上岗。这不但减轻了高校的就业压力,同时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全面升级学生就业力。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2004年开始就先后与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软件园、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Itjob就业培训基地、长沙蓝狐网络、长沙中信软件教育中心、湖南软件测评中心、中科院计算机所培训中心长沙创思分校、深圳软件园、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广州达内科技等多家专业培训机构及企业合作。由大四的学生自主选择,接受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及积累工作经验,将学生与企业并联,将高校就业压力转嫁到培训机构,实施订单式培训、企业人才外包等形式达到双赢,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自2004年以来,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在每年的学校就业工作评估中都获得了优秀。
5.学术拓展,开拓视野。定期举行IT文化节,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术科技节、挑战杯、ACM程序设计大赛等相关竞赛或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不定期举行IT论坛,邀请业内知名的人士或企业专家来校讲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让企业参与到学院教学计划制定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来,同时组织学生去IT企业参观见习,不断开拓学生视野。
综述
强化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着多种的实践模式,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深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IT实训,有利于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具有熟练应用能力和多项社会就业准入资格,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上岗就业,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平台的推广、校企合作共建等方式来强化产学结合,可以全面升级学生就业力。
参考文献:
[1]刘赓,李颖.浅谈实训教学的管理[J].科学文化,2007,(2):26.
[2]马新荣.谈强化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J].科技信息,2007,(21):216-217.
[3]王华东,任志考.关于高校计算机本科教学改革中实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7):101-102.
[4]伊泽勇,应晓跃,郑辉昌.实训基地建设与创新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7-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