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焕芝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用土地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流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但也给城市管理及计划生育带来了问题,由此产生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也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回家”,给劳动力就近转移带来转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中图分类号:F24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41-0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必然性
  1.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科技产品及设备的更新,迫使农民工向中高端产业和技术型劳动者转移。
  2.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不少企业大幅裁员,城市下岗人员队伍持续扩大、高校扩招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造成的激烈的就业竞争,进一步恶化农民就业形势。
  3.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对流出地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流出地土地被搁置、抛荒,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引发严重的农村家庭问题,“留守老人”缺乏照顾,老人养老难问题凸显;“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产生心理问题;流动人员与配偶的长期分离,导致夫妻关系冷淡、感情弱化,影响家庭和睦。
  4.劳动力大量无序、非理性涌入城市,严重挑战着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且对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5.进入新世纪,政府从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全局出发,着眼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扭转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家对“三农问题”一如既往的重视,使农民看到了农村继续发展的潜力和希望,随着农村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拓展了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空间和渠道。
  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途径
  长期以来,在谈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时,人们都一味强调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大中城市转移,而轻视、忽略了农业内部吸纳、消化劳动力的潜能和空间。事实上,农业内部仍然存在可挖掘的就业空间和机会
  1.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一是借国家投资用于刺激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借此机会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有利于增进农业发展潜力的基础性领域,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公路设施、生态环境、土壤改良等农业基础性领域、建立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投入机制,建立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中长期投入机制。这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又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二是顺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和产品,如水果、花卉、肉类、奶类、蛋类等,这些产品与单纯的粮食种植相比,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能更多、更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渔业的转移。同时,进一步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间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高效农业;在投资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实行科技、资金、物资和政策综合配套;在税收政策上,对开发性农业要给给予优惠。通过对农业的综合开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施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力,积极探索形成农户、基层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之间的新型契约合作关系,引导企业做好农产品的精细加工、深加工、产品运输和销售工作,逐步健全农户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变大批农村劳动力为非农从业人员的过程。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做好休闲农业文章,逐步把农民引向建立在农业产业基础之上的非农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效益。以某市江堤乐园为例,原是一片荒芜的河滩地,经当地农民倾力打造变成了现在的旅游休闲胜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也加强了城市和农村的互动,起到了城市和乡村同效发展的作用。
  2.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现在,许多种地的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就近打工就业如花卉、养猪等基地变成“工厂”,农民在家门口就能领到工资、赚到红利,增加收入。
  像五指山市南圣镇什贺村花卉示范基地,2008年8月投资建设,由什贺村三十户农民以土地出租的方式与海南皓然生态农业公司联合创办。据了解,五指山市政府投资100万元搭建的棚架设施作为农民股份入股,并拥有相应的农业设施产权。农民以土地出租方式与公司联合经营,农户每亩可获得780元土地租金收入,加上花卉销售分红及务工共三项收入,累计每亩年纯收入在一万元以上。
  农民在公司的带动下不但学到了现代农业的种植和管理知识,还学到了先进的市场理念和闯市场的招数,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了技术支撑。该基地直接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近500人就业。
  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发挥各地农业的突出优势,鼓励农民土地长中短期流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形成步伐
  当前,要充分利用由于金融危机原因而被迫回流的那部分“人才”,发展乡镇企业。他们有在大企业务工的经验,大多“身怀绝技”,又具有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切身体验”,一旦让他们加入乡镇企业队伍,必定能极大推动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城镇化步伐。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乡镇企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健康成长的摇篮,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可带动餐饮、商业网点、交通、销售市场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些都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4.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5.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
  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速度要快于劳动力素质低的地区。对此,应做到通过就业培训,增加农民的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举办行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Research 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local transfer
  ZHU Huan-zhi
  (Town party school,Guanxian,Shandong province,Guan xian,252500,China)
  Abstract: China is a 0.9 billion the agricultural n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about 8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farm land in rural surplus labor more and mo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labor in rural areas, our country into the city lay in the extent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but also to urban management and family planning has brought the problem, the empty nest of the old man and leave the children have also affected rural development. by 2008 since the latter half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most of the original 务工 rural labor force to go "home", to consult with the transfer of labor.
  Key words: finance crisis; rural surplus labor; local transfer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