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体系下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简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 岩
摘要: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化科技成果、孵育高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特色模式,其发展模式也是多种多样,从区校关系角度进行分类,将大学科技园分为“一校一园”、“多校一园”、“区校共建”和“虚拟大学科技园”等四种模式。
关键词:创新体系;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256-01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 [1]。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特色模式。
大学科技园紧密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密集和创新环境的优势,结合社会的资金、管理与市场需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由于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局面,目前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还没有统一的模式,若从产权角度进行分类,可将大学科技园分为大学独(全)资模式(如北航大学科技园)、大学与社会合资模式(如清华科技园、北理工大学科技园等)。若从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可将大学科技园分为紧邻大学型模式和非紧邻大学型模式两种。目前大部分大学科技园为紧邻大学型模式,如清华、北航、北理工等大学科技园;非紧邻大学型模式的大学科技园较少,如西安交大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还有一些大学科技园设立了异地分园,如清华、北理工等大学科技园 [2]。
本文从区校关系角度进行分类,将大学科技园分为“一校一园”、“多校一园”、“区校共建”和“虚拟大学科技园”等四种模式。
1.“一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一所大学为依托,以所依托的大学为主导,由大学独立创建或者联合其他力量共同创办(多采用股份公司形式),即“一校一园”模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的大学科技园等均属于这一模式。实践证明,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大学科技园容易协调管理、投资风险较小、在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难以实现人才、知识、资金、信息、硬件设施等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缺乏开放性。
2.“多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多所大学为依托,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合创建大学科技园,即“多校一园”模式。如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该模式克服了单所大学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实现高校群体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了园区的综合实力。但是在管理协调、高校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3.“区校共建”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大学技术资源为依托,与大学所在的地区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即“区校共建”模式。学校负责技术、项目、企业与人员,当地政府负责建园所需的土地、资金等,二者共同以组建公司的形式进行经营。此种模式下,科技园的发展得到保障、研究与发展方向明确、投资风险小。但责权不明确,内部交易成本大,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等。
4.“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由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受到空间、时间和人员等因素的制约,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应运而生。葡萄牙的Taguspark科技园和中国深圳市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模式是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的代表 [3]。该模式整合了大学的教育、科技资源和当地的经济资源,在人才培养、成果转让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领域发挥作用,并提生了更大的技术空间。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06-16(8).
[2]张帏,成九雁,高建,等.中国大学科技园最新发展动态、评价及建议――以中关村地区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1):95-101.
[3]闫青,徐庆.基于自主创新体系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8-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983.htm